家居娛樂與監聽無縫融合 Kii Audio SEVEN有源音箱

很早前我們向大家介紹過德國Kii Audio有源音箱品牌及旗下的THREE「高性能」有源音箱,這款音箱可以結合廠家為之而匹配的BXT低音底柱,令THREE與BXT結合後搖身一變成為座地式有源音箱,堪稱音響界的「鋼鐵俠」。而好消息的是,Kii Audio沿襲以往技術再度為家居用戶打造一款尺寸小巧但性能同樣不遜色的有源音箱產品SEVEN,定位於Lifestyle家居場景使用,其不但擁有豐富的數字功能接入以及EQ調節等,而且音質表現與監聽音箱無異,因此我在香港方浪音響聽音室聆聽時直接以SEVEN有源音箱作為監聽音箱使用。

由音響鬼才Bruno Putzeys先生創立

德國Kii Audio創立於2014年,由音響鬼才Bruno Putzeys先生成立,儘管經過10年的發展後,品牌旗下的產品線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屈指可數,但每一件產品在Hi-End市場以及專業錄音室領域都有着一席之地。Bruno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他在業界有着音響鬼才之稱,這位先生就是音響圈中知名的D類放大器線路的領先設計者,例如大家熟悉的Hypex和Purifi D類數字放大模塊。事實上,他大學主修的就是交換式音響放大器的設計,畢業後在比利時飛利浦研究D類放大器將近10年時間,2005年在荷蘭兩家非常有名的公司Grimm Audio和Hypex公司從事產品和技術研發,除了UcD和Ncore D類放大模組外,Bruno的研究還涉及到AD/DA轉換訊號處理和DSP等。

2014年,Bruno離開了Hypex並正式創立了Kii Audio,發表了震撼業界的THREE有源音箱,同年,Bruno與Lars Risbo(曾任職Toccata Tech全數字功放技術實驗室與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和Peter Lyngdorf 先生共同創立了指標和性能更加出色的Purifi D類數字放大技術品牌和模塊產品,可以說Bruno的一連串舉動掀起了業界在技術上的不少波濤。而Bruno所發展的路線基本以D類放大器技術為核心業務,其中Kii Audio更貫穿了他在D類數字技術上的眾多技術和經驗積累。

精兵多猛將

Kii Audio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整個團隊的努力,除了Bruno外,我們曾經也採訪過品牌的CEO Chris Reichard先生,他自9歲開始就開始學習音樂演奏,在80年代就已經是一位專業的吉他手和音樂老師,在90年代初,基於他對音樂的喜愛,他決定把自己一生的事業都奉獻給與音樂相關的音響行業,當時他十分專註於公共廣播和專業音響領域,同時還開始涉足一些定製安裝領域,例如錄音室設計製作和音頻監控系統等。他認為Kii Audio是一個在引領行業前行的品牌,它不但涉足專業和民用音響領域,而且還不斷嘗試採用嶄新的技術與設計工藝,去創造出更多有別於傳統音響的產品和設計,讓聆聽音樂邁入一個更新的層次和紀元。

儘管Kii Audio團隊並不大,但有今天的發展足見猛將之多,除了上述兩位仁兄外,還有Tom Jansen產品經理和Bart van der Laan首席運營官等等,以及出色的業務發展總監、專業領域的業務發展經理和銷售經理等等,這些都是Kii Audio最重要的財富之一。

產品雖少,但均貫穿核心技術

Kii Audio目前旗下有4款產品,包括品牌成立之時的王牌產品THREE以及為之而搭配的BTX,Kii Control控制器以及本次要向大家介紹的SEVEN有源音箱,它們之間擁有緊密的搭配和使用關係。相比THREE & BTX,SEVEN定位更加親民和緊貼家居,但這款相對更小巧的有源音箱在音質和性能表現上絕不遜色,保持着獨特有的監聽音質和全頻性的聲音還原,因此我認為即使SEVEN被廠 商更多定位在家居娛樂音樂聆聽上使用,但監聽般的音質能輕鬆通過SEVEN貫穿於用戶居家生活的便捷音樂聆聽中。

不管你只使用一隻SEVEN,還是選擇通過一對SEVEN構建立體聲系統,抑或通過它們構建多房間音響系統甚至組建Dolby Atmos沉浸式多聲道系統,Kii Audio技術都能幫助你實現理想的聲學環境打造。而通過Kii Home應用程序,可以對多達12個不同區域內實現出色的播放控制。

小箱體中塞滿了單元

Kii SEVEN單元一共有4隻,由前方1隻1英寸高音、1隻5英寸中音以及左右兩側背對各一隻的6.5英寸低音單元組成。高音單元採用定製波導設計,能有利於控制和引導高音音箱產生聲波擴散,而Kii Audio所涉及的波導能有效提高高音單元的效率、控制其指向性以及增強器整體性能。5英寸的中音單元能提供平滑的頻率響應,具備清晰和精準的細節還原,不論人聲還是樂器都能栩栩如生且引人入勝。兩邊背向側置的雙6.5英寸低音單元,結合Bruno Putzeys發明的Active Wave Focusing技術可以把所有單元發出的聲音,能夠平均地發射出來,而聲波到達聽音者的時候,低頻和高頻是基本同時到達的,因此我們在以前聆聽THREE的時候,會感覺到聲音乾淨而且動態強烈,即使是在複雜的房間或者空間環境內,都是如此。而現在,即使尺寸相對較小的SEVEN有源音箱,這些技術都毫無保留地直接下放。

Kii Audio SEVEN的心型聲學擴散(Cardioid Sound Dispersion)也作用於中低頻與低頻,讓低頻的再生充滿細節並減少與空間的相互聲學干擾,消除有問題的室內聲學效應。音箱內部內建了600W輸出功率的放大模組,能產生難以置信的清晰度、細節以及音色平衡。而關於功率放大模組,網站介紹並不多,但相信與Hypex等放大技術有着直接的關係。

而接口方面,SEVEN很符合專業監聽有源音箱的設計標準,而且均採用相同設計,背面具備模擬XLR輸入和AES/EBU輸入,有線Network網絡連接以及Kii Link的輸入輸出(用於Kii Control和菊花鏈功能使用)。而背面上還有一個選項設置板,包括開關、網絡、狀態、重啟、待機,信源切換包括AES左/右聲道、模擬XLR(+4dBu)/(-10dBV)、Ethernet,低頻和高頻增益以及延遲設置。

在使用上,用戶可以通過Kii Link,把SEVEN和Kii Control串聯起來控制使用(實現音量控制、界面和EQ控制等多項功能),信源輸入除了音箱背面外,Kii Control也支持USB-B、光纖和RCA同軸輸入,也就是說,這個界面是專門設計用於控制Kii Audio有源音箱的聲卡配件。

針對家居娛樂更廣泛的功能

作為定位於家居娛樂的有源音箱,SEVEN在設計上是有備而來的。相比很多專業監聽有源音箱,SEVEN加入了豐富的擴展功能,例如支持無線藍牙、Hi-Res Audio、Roon Tested、Tidal Connect、Qobuz Connect、Spotify Connect、Dante Audio,足以滿足大部分用戶對不同流媒體音樂平台的使用需求。也就是說,Kii Audio SEVEN除了專業監聽的設計特點外,其還兼容家居娛樂的使用需求。而且,用戶也可以通過Kii Home App應用程序,來控制多房間中的Kii Audio音箱。值得一提是,原廠為Kii Audio SEVEN設計了原裝腳架,用戶可一併選購。

監聽的聲音特質

另外,SEVEN比同等尺寸的大部分監聽音箱在單元和功率模組使用上都更為驚人,繼THREE後SEVEN依然保持着一貫的性能標杆。另外,由於SEVEN擁有幾乎一體化的設計,因此使用上可以免去眾多額外的環節。而現場我在香港方浪音響聽音室中,SEVEN以監聽方式為我呈現最本質的聲音特點。音源為蘋果主機播放Apple Music和Tidal上的音樂,碼流通過Kii Control界面傳輸到SEVEN上解碼播放,為此我通過播放Apple Music中的多首專輯進行聆聽。

播放Anette Askvik《Liberty》進行近場監聽,近年歐美的錄音水平非常高,不但聲音分析力出色,動態也十分驚人,而SEVEN把音樂的背景寧靜度還原出讓我驚訝的表現,得益於這種極高的寧靜度,細節的再現和分析力甚至超出同等尺寸的大多數專業錄音室監聽音箱的表現。而全頻性上,高低頻兩極的上延和下探讓我着迷。事實上,現場兩音箱的距離以及甜點區都非常小,即使如此近場監聽也幾乎無耳聞的底噪,甚至就在這麼小的音箱距離下,人聲的結像都能輕鬆準確地呈現於操作台上。

繼續播放Nenad Vasilic的《Bass Room》,這張專輯以出色的貝斯彈奏而聞名,同時低頻的還原更是非常考驗系統,即便如此,SEVEN小巧的身軀下對這張專輯的還原甚為了得。得益於兩側低頻單元和大功率的加持,貝斯原汁原味地再現,無失真和壓縮再現現場,即使不加低音炮近場監聽下我認為也已經足夠。

最後以彭羚《囚鳥》作為試聽對象,通過SEVEN比較Apple Music和Tidal平台的音質區別,這確實是非常有趣的過程。針對該錄音,Apple Music相比Tidal的電平明顯更高,音場和空間感也更大,而Tidal音質表現相對內斂卻非常精緻,歌者的立體感和輪廓更加凸出,但音色方面我認為兩者基本一致。

總結

不論是當今何種音響使用場景,Kii Audio SEVEN都能擁有一席之地,而且憑藉高集成一體化設計,能輕鬆實現快速的場景切換使用,令SEVEN擁有天然的強悍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如果你既有工作監聽的需求和日常家居數字音樂播放的需求,那麼Kii Audio SEVEN就非常適合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