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娱乐与监听无缝融合 Kii Audio SEVEN有源音箱

很早前我们向大家介绍过德国Kii Audio有源音箱品牌及旗下的THREE“高性能”有源音箱,这款音箱可以结合厂家为之而匹配的BXT低音底柱,令THREE与BXT结合后摇身一变成为座地式有源音箱,堪称音响界的“钢铁侠”。而好消息的是,Kii Audio沿袭以往技术再度为家居用户打造一款尺寸小巧但性能同样不逊色的有源音箱产品SEVEN,定位于Lifestyle家居场景使用,其不但拥有丰富的数字功能接入以及EQ调节等,而且音质表现与监听音箱无异,因此我在香港方浪音响听音室聆听时直接以SEVEN有源音箱作为监听音箱使用。

由音响鬼才Bruno Putzeys先生创立

德国Kii Audio创立于2014年,由音响鬼才Bruno Putzeys先生成立,尽管经过10年的发展后,品牌旗下的产品线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但每一件产品在Hi-End市场以及专业录音室领域都有着一席之地。Bruno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他在业界有着音响鬼才之称,这位先生就是音响圈中知名的D类放大器线路的领先设计者,例如大家熟悉的Hypex和Purifi D类数字放大模块。事实上,他大学主修的就是交换式音响放大器的设计,毕业后在比利时飞利浦研究D类放大器将近10年时间,2005年在荷兰两家非常有名的公司Grimm Audio和Hypex公司从事产品和技术研发,除了UcD和Ncore D类放大模组外,Bruno的研究还涉及到AD/DA转换讯号处理和DSP等。

2014年,Bruno离开了Hypex并正式创立了Kii Audio,发表了震撼业界的THREE有源音箱,同年,Bruno与Lars Risbo(曾任职Toccata Tech全数字功放技术实验室与Texas Instruments德州仪器)和Peter Lyngdorf 先生共同创立了指标和性能更加出色的Purifi D类数字放大技术品牌和模块产品,可以说Bruno的一连串举动掀起了业界在技术上的不少波涛。而Bruno所发展的路线基本以D类放大器技术为核心业务,其中Kii Audio更贯穿了他在D类数字技术上的众多技术和经验积累。

精兵多猛将

Kii Audio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努力,除了Bruno外,我们曾经也采访过品牌的CEO Chris Reichard先生,他自9岁开始就开始学习音乐演奏,在80年代就已经是一位专业的吉他手和音乐老师,在90年代初,基于他对音乐的喜爱,他决定把自己一生的事业都奉献给与音乐相关的音响行业,当时他十分专注于公共广播和专业音响领域,同时还开始涉足一些定制安装领域,例如录音室设计制作和音频监控系统等。他认为Kii Audio是一个在引领行业前行的品牌,它不但涉足专业和民用音响领域,而且还不断尝试采用崭新的技术与设计工艺,去创造出更多有别于传统音响的产品和设计,让聆听音乐迈入一个更新的层次和纪元。

尽管Kii Audio团队并不大,但有今天的发展足见猛将之多,除了上述两位仁兄外,还有Tom Jansen产品经理和Bart van der Laan首席运营官等等,以及出色的业务发展总监、专业领域的业务发展经理和销售经理等等,这些都是Kii Audio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产品虽少,但均贯穿核心技术

Kii Audio目前旗下有4款产品,包括品牌成立之时的王牌产品THREE以及为之而搭配的BTX,Kii Control控制器以及本次要向大家介绍的SEVEN有源音箱,它们之间拥有紧密的搭配和使用关系。相比THREE & BTX,SEVEN定位更加亲民和紧贴家居,但这款相对更小巧的有源音箱在音质和性能表现上绝不逊色,保持着独特有的监听音质和全频性的声音还原,因此我认为即使SEVEN被厂 商更多定位在家居娱乐音乐聆听上使用,但监听般的音质能轻松通过SEVEN贯穿于用户居家生活的便捷音乐聆听中。

不管你只使用一只SEVEN,还是选择通过一对SEVEN构建立体声系统,抑或通过它们构建多房间音响系统甚至组建Dolby Atmos沉浸式多声道系统,Kii Audio技术都能帮助你实现理想的声学环境打造。而通过Kii Home应用程序,可以对多达12个不同区域内实现出色的播放控制。

小箱体中塞满了单元

Kii SEVEN单元一共有4只,由前方1只1英寸高音、1只5英寸中音以及左右两侧背对各一只的6.5英寸低音单元组成。高音单元采用定制波导设计,能有利于控制和引导高音音箱产生声波扩散,而Kii Audio所涉及的波导能有效提高高音单元的效率、控制其指向性以及增强器整体性能。5英寸的中音单元能提供平滑的频率响应,具备清晰和精准的细节还原,不论人声还是乐器都能栩栩如生且引人入胜。两边背向侧置的双6.5英寸低音单元,结合Bruno Putzeys发明的Active Wave Focusing技术可以把所有单元发出的声音,能够平均地发射出来,而声波到达听音者的时候,低频和高频是基本同时到达的,因此我们在以前聆听THREE的时候,会感觉到声音干净而且动态强烈,即使是在复杂的房间或者空间环境内,都是如此。而现在,即使尺寸相对较小的SEVEN有源音箱,这些技术都毫无保留地直接下放。

Kii Audio SEVEN的心型声学扩散(Cardioid Sound Dispersion)也作用于中低频与低频,让低频的再生充满细节并减少与空间的相互声学干扰,消除有问题的室内声学效应。音箱内部内建了600W输出功率的放大模组,能产生难以置信的清晰度、细节以及音色平衡。而关于功率放大模组,网站介绍并不多,但相信与Hypex等放大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接口方面,SEVEN很符合专业监听有源音箱的设计标准,而且均采用相同设计,背面具备模拟XLR输入和AES/EBU输入,有线Network网络连接以及Kii Link的输入输出(用于Kii Control和菊花链功能使用)。而背面上还有一个选项设置板,包括开关、网络、状态、重启、待机,信源切换包括AES左/右声道、模拟XLR(+4dBu)/(-10dBV)、Ethernet,低频和高频增益以及延迟设置。

在使用上,用户可以通过Kii Link,把SEVEN和Kii Control串联起来控制使用(实现音量控制、界面和EQ控制等多项功能),信源输入除了音箱背面外,Kii Control也支持USB-B、光纤和RCA同轴输入,也就是说,这个界面是专门设计用于控制Kii Audio有源音箱的声卡配件。

针对家居娱乐更广泛的功能

作为定位于家居娱乐的有源音箱,SEVEN在设计上是有备而来的。相比很多专业监听有源音箱,SEVEN加入了丰富的扩展功能,例如支持无线蓝牙、Hi-Res Audio、Roon Tested、Tidal Connect、Qobuz Connect、Spotify Connect、Dante Audio,足以满足大部分用户对不同流媒体音乐平台的使用需求。也就是说,Kii Audio SEVEN除了专业监听的设计特点外,其还兼容家居娱乐的使用需求。而且,用户也可以通过Kii Home App应用程序,来控制多房间中的Kii Audio音箱。值得一提是,原厂为Kii Audio SEVEN设计了原装脚架,用户可一并选购。

监听的声音特质

另外,SEVEN比同等尺寸的大部分监听音箱在单元和功率模组使用上都更为惊人,继THREE后SEVEN依然保持着一贯的性能标杆。另外,由于SEVEN拥有几乎一体化的设计,因此使用上可以免去众多额外的环节。而现场我在香港方浪音响听音室中,SEVEN以监听方式为我呈现最本质的声音特点。音源为苹果主机播放Apple Music和Tidal上的音乐,码流通过Kii Control界面传输到SEVEN上解码播放,为此我通过播放Apple Music中的多首专辑进行聆听。

播放Anette Askvik《Liberty》进行近场监听,近年欧美的录音水平非常高,不但声音分析力出色,动态也十分惊人,而SEVEN把音乐的背景宁静度还原出让我惊讶的表现,得益于这种极高的宁静度,细节的再现和分析力甚至超出同等尺寸的大多数专业录音室监听音箱的表现。而全频性上,高低频两极的上延和下探让我着迷。事实上,现场两音箱的距离以及甜点区都非常小,即使如此近场监听也几乎无耳闻的底噪,甚至就在这幺小的音箱距离下,人声的结像都能轻松准确地呈现于操作台上。

继续播放Nenad Vasilic的《Bass Room》,这张专辑以出色的贝斯弹奏而闻名,同时低频的还原更是非常考验系统,即便如此,SEVEN小巧的身躯下对这张专辑的还原甚为了得。得益于两侧低频单元和大功率的加持,贝斯原汁原味地再现,无失真和压缩再现现场,即使不加低音炮近场监听下我认为也已经足够。

最后以彭羚《囚鸟》作为试听对象,通过SEVEN比较Apple Music和Tidal平台的音质区别,这确实是非常有趣的过程。针对该录音,Apple Music相比Tidal的电平明显更高,音场和空间感也更大,而Tidal音质表现相对内敛却非常精致,歌者的立体感和轮廓更加凸出,但音色方面我认为两者基本一致。

总结

不论是当今何种音响使用场景,Kii Audio SEVEN都能拥有一席之地,而且凭借高集成一体化设计,能轻松实现快速的场景切换使用,令SEVEN拥有天然的强悍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果你既有工作监听的需求和日常家居数字音乐播放的需求,那么Kii Audio SEVEN就非常适合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