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精工與美聲於一身,Dan D’Agostino Momentum C2前級放大器

時至今日,沒點顏值的音響產品真的很難在市場上得到回頭率,儘管對於技術派和音質派的發燒友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但音響市場早就再也不是只依靠為數不多的資深發燒友來支撐。而實際上,即使是傳統發燒友,準確來說任何人,對音響產品的好感,視覺和觸覺往往比聽覺體驗來得更快、更直接和更具衝擊力。如果你在購置音響前還須徵得家中「領導」同意,那麼音響顏值的重要性就更為凸顯了。

當下擁有漂亮顏值的音響產品多如繁星,某些非發燒類的音響產品可能都擁有漂亮、特別和可愛的造型,但針對男士們專註的發燒類產品,大多可能展現出冰冷的工業風或傳統的木製感,要擁有公認的出色音質、權威的技術和讓人驚艷的外觀,可能在大部分燒友心中難挑一二,而最近我在樂燊聆聽的Dan D’Agostino可以說是我認識的發燒產品之中非常哇塞的音響品牌之一。

功放界的泰斗

Dan D’Agostino成立於2009年,從時間上看起來好像是一家年輕新晉的公司,但認識Dan D’Agostino先生的朋友,早就知道他的大名,他可以說是發燒功放界的泰斗級人物。從1980年代開創Hi-End品牌Krell起,其憑藉標榜全平衡、大功率和大電流輸出,以及依仗功放無堅不摧的驅動力,即使坊間公認難以驅動的低阻靜電喇叭,Krell的後級功放都成為發燒友為之而搭配的必選項。可以說,Krell當年在市場上名氣,Dan D’Agostino有不少的功勞。

Dan D’Agostino離開Krell後於2009年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端音響品牌Dan D’Agostino,從此他可以按照他個人的理念打造屬於自己的Hi-End級器材,而不再受市場和業績指標所左右,某種程度上來說,研發Dan D’Agostino產品一定屬於他思想最自由的狀態。為此Dan D’Agostino不但信心滿滿,而且內心中早就有對全新產品的概念,包括讓人驚艷的外觀以及內部他非常擅長的放大線路設計,而這次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必定會投入更多心血和精力。可以說,他已經看到全新品牌在未來業界展現傳奇的姿態,市場也非常期待。

品牌處女作是Momentum前後級產品,首先外觀就非常哇塞!展現一流的設計美感,絲毫不會讓你感受到它與粗獷設計和孔武有力的美國功放有半點關係。不但機身擁有高度的設計美感,甚至把瑞士手工機械錶的精緻加工,與汽車工業流暢的外觀線條元素,融合到這款放大器當中。所以當這款前後級推出後,許多人都被震驚,可是尺寸似乎變小了,但同時內部有限的空間要實現放置同等組件更大的輸出功率,想想都知道有多困難,同時機身兼具非常高的散熱效能,所以需要應用到純銅,因為純銅比鋁的散熱效能高很多,但同時避免銅表面氧化,每裁切一面就必須立刻做表面處理,因此製作成本非常高。其實對於大部分人首次觀摩Dan D’Agostino的產品,就知道它的金工和製造成本必定高昂。

或許Dan D’Agostino希望產品在市場上降低點售價以實現更高的競爭力,在隨後價格相對較低的Progression系列上,我們發現其整體尺寸明顯變大。或許你會認為這不是倒掛了嗎?但實際上更大尺寸更利於散熱,設計上有更多餘地。這就有點像芯片工藝的道理,納米數越小難度越大和價格越貴。

而到2019年,Momentum前級進化到HD版本,而再隔5年後,本年2024正式推出全新的Momentum C2版本前級放大器,也就是我本次在樂燊聆聽的Dan D’Agostino品牌最新的前級放大器產品。而這次的再度升級,無與倫比的精緻感再次讓我尖叫。中間位置依然是瑞士機械鐘錶級的精細動態表頭,維持品牌非常高的辨識度,而全新的LED顯示屏幕則提供更為簡易的交互界面,並搭配與表頭設計一致的同步顯示音量的遙控器,一邊聆聽音樂一邊握在手簡直令人賞心悅目。

以Hi-End級的精神打造

從外觀結構上,Momentum C2前級放大器是採用上下式機箱疊放而成,上方機箱裝載的事放大線路,而下方則為獨立電源,兩者之間的供電等各方面控制連接接口隱藏在位於靠近耳機接口的機腳中,能實現20A的電流傳輸,但上下疊放時必須加倍小心對準。電源機箱內設有兩隻變壓器,分別供數字和模擬獨立供電,除此之外,還內建了嚴謹的濾波線路等,保證供電的純正性。

在放大線路方面,對Dan D’Agostino來說是最為擅長的設計,而且真正全平衡差動線路的設計方式更是他一直貫徹的理念,而Momentum C2當然堅守全平衡設計架構,機箱內部使用四套完全相同的放大線路,廠家稱之為Complementary Four-Circuit Topology,而該技術早於Momentum HD版本時就已經有所應用,其以4顆JFET晶體管,搭配互補、差動、推挽放大,構成獨特的離散式雙互補差動JFET輸入級,達到超級優秀的頻率響應。廠方表示,這種技術可以令聲音擁有非常高的清晰度。

事實上,全平衡要想達到真正的全平衡,除了電路設計一致外,元件的配對精準都非常重要,試想一下,如果元件的指標都略有不同,那麼全平衡的線路就是忽悠視覺的。另外,Dan D’Agostino在線路製作上放棄了傳統的SMD貼片工藝(儘管很多品牌大廠都有採用,好處不用多說,速度快,精準,成本低),但Dan D’Agostino在Momentum C2上堅持使用最難的傳統製作方式——穿孔元件,儘管成本比現代化SMD要高出不少,但聲音表現更具韻味和音樂感,這也是Dan D’Agostino一直深諳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Momentum C2具備該品牌前級首次設置的功能,包括高音與低音的等化調整裝置和耳機放大線路。前者技術可以補償舊錄音需要維持高低音的等化音色控制,但追求音色純正用戶可以進行旁路,實現音質本色還原。而前面板右下方有一個隱蔽式的耳機放大插口,不用多介紹了,一定是世界上非常優秀的耳機放大線路之一。

背面接口與App應用程序

機箱背面接口非常清晰,輸入端共有4組,包括3組XLR和1組RCA。而輸出端則有2組,全為XLR接口,對於有搭配非Dan D’Agostino後級放大器的燒友可能要注意了。另外,我們當日聆聽的Momentum C2並沒有安裝數碼模塊,而這個數碼模塊接口卻非常豐富,包括同軸、光纖、USB-B、Ethernet和無線Wi-Fi,而且這些信道切換的按鍵在前面板上已經預留準備。

電源機箱上有一個音量顯示的LED屏,其與遙控器實現同步的現實,非常精美。當然,Dan D’Agostino還其設計了App應用程序,與上述的數碼模塊結合才能使用,不但能實現各種前面板按鍵的操作及音量,同時支持Tidal、Qobuz和Spotify等流媒體的播放及控制。

它的聲音帶給我的快樂

現場音源使用Moon 681網絡播放器/解碼,後級放大器為Dan D’Agostino Momentum M400 MxV單聲道後級放大器,驅動Magico S3 2023座地式音箱,還搭載一直讓我垂涎的Magico S-Sub雙12英寸塔式超低音,這個超低音可以通過電腦軟件進行調節各種選項,用戶只需要安坐皇帝位即可不斷調節並感受聆聽的變化。

通過861播放Tidal上張學友《這個冬天不太冷》的專輯,數字格式與CD規格一致,通過Momentum C2前級控制調節音量至人聲適合和動態展現的音量,儘管該專輯並非以發燒的形式錄音,但人聲的分析力、準確性、三頻平衡和動態無壓縮的表現令我對這張專輯有了新的體驗。Momentum C2再現張學友的歌聲非常傳真,口型不會過於誇大,強勁的伴奏與人聲形成很好的分離度和層次感,音質效果非常精緻驚人。

接續播放我熟悉的Dominique Fils-Aimé的《Nameless》專輯,這張帶有人聲和藍調爵士風格的音樂類型非常深受近年各大展會演示使用,Tidal音質是MQA Studio 88.2kHz規格,因此音質表現上將優勝於CD專輯。Momentum C2在重播《Birds》時,音樂背景非常寧靜,幾乎沒有底噪,也令我感受到清晰和通透的人聲效果。另外值得強調的是,Momentum C2聲音偏向中性通透,但不會幹薄冷感,人聲的中頻展現晶瑩和厚實的特點。而低頻的紮實感和衝擊力,Momentum C2展現出快速響應和強勁節奏。

接着播放Francine Thirteen《Queen Mary》單曲,Momentum C2在全套系統中可謂擔當信號樞紐的角色,除了控制着聲音的音量大小,對音樂的分析力、平衡感、準確性的把持都非常關鍵。而在這單曲,得益於Momentum C2前級放大器,系統把低頻強大的能量感和衝擊力展現無遺,低頻重播展現出非常強的「擲地」量感,泛音幾乎沒有,速度響應飛快,其淋漓盡致的體驗讓我希望再度把音量調大。

最後播放《Touch Yello(Deluxe)》,Momentum C2在還原錄音時展現出龐大的音場,各種人聲特效和強勁節拍,以及低頻還原,均釋放出美式的強勁力量與精緻音質同在的特點,Dan D’Agostino全套系統讓人慾罷不能。而在《Till Tomorrow》錄音中,銅管的質感華麗金燦再現,聲音耐聽均衡,與各種電子配樂形成出色的均衡聽感。

總結

如果你問我Dan D’Agostino的產品定位在什麼位置,我可以肯定告訴你,它一定屬於非常高階的Hi-End產品。憑藉創辦人在業界所擁有的技術底子以及對聲音還原的執着追求,這款全新的Momentum C2前級更是品牌的一顆明珠,加上其靚麗、精緻、獨一無二的外觀設計,都註定它是擁有非常高回頭率的發燒音響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