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獲殊榮的鋼琴家、歌手兼詞曲作家和電視藝人Jon Batiste最新的專輯是《Beethoven Blues》,為什幺這位Juilliard學院畢業的爵士樂鋼琴家會選擇古典音樂大師貝多芬的作品來演繹呢?
Batiste說:「貝多芬的音樂對不同年代不同聽眾都極貝吸引力,無論是古典音樂的聽眾,有任何信仰的人,甚至小朋友、合唱團團員或者是業餘鋼琴家,以任何的創作技巧來看,他都是別樹一幟的。」
到底貝多芬浪漫主義的作品可以如何去重譯(reimagine)呢?
日本世界知名鋼琴家、作曲家Ozone(小曾誠)曾說:「音樂和語言一樣,即使節奏和聲音不同,但其內在含義是相同的」,他繼續表示:「當你仔細想想,音樂就像語言。如果爵士樂是美國音樂,古典音樂是德國音樂,只是節奏和聲音不同,但潛在的訊息是相同的。可以說爵士樂是日常對話,而古典音樂則是有劇本的戲劇。」
Batiste在《Beethoven Blues》專輯裏彈奏的並不是一般聽到的貝多芬。他透過爵士樂與blues即興的語言重新想像將貝多芬的作品表述出來。他說他在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Blues(雖然那年代還未有blues的音樂風格),也感受到其節奏感。
《Beethoven Blues》是一張鋼琴獨奏專輯。由多首貝多芬最知名的作品及Batiste新作組成,Batiste並不是第一個將貝多芬作品作以個人觀點作即興創作的鋼琴家。
《Beethoven Blues》專輯的開始與結束都是《Für Elise》,亦是專輯的主打曲,Batiste在樂曲前八個小節之後,以基本的小調怨曲式,隨性自然的演繹這首A小調的鋼琴迴旋曲。《Für Elise》的音樂素材豐富,讓他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專輯最後一曲《Für Elise-Reverie》長達15分鐘,顧名思義是Batiste以《Für Elise》作為基調,盡情地即興彈奏的」夢幻曲」,流動的音符,不斷的幻變,Batiste的和聲序列,迅變的半音及1/4音調,連串的和弦轉換,二、三連音的節奏感,還有延遲/連音踏板的運用,都展現出他指下的功力。
Batiste的《Für Elise – Reverie》是他對作曲家創作意念的個人理解,令人感到貝多芬面對女人是多幺的沒有自信,思緒紊亂,躊躇猶豫不前,雖然最後還是向對方表白,但被「艾麗斯」委婉拒絕。Batiste把這百感交雜的感覺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7th Symphony Elegy(A大調第七交響曲-輓歌)》中,Batiste無縫銜接的跳躍鋼琴彈奏,帶有美國南部gospel的曲風,亦可以感受到New Orleans葬禮遊行哀悼者的悲傷隨着音樂展開,是一個5分多鐘blues的經歷。
Batiste對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快樂頌》的理解是一首對人類、對創造者與生命史詩式的頌歌,在他的演繹中,可以感受到作曲家正在經歷的動蕩時期,藉以展示音樂的療愈力量。
《Waldstein Wobble》原曲是貝多芬C大調第21號鋼琴奏鳴曲,作品53,名為《Waldstein》,是貝多芬三首最着名的奏鳴曲之一,是既燦爛又熱情的快板曲式,Batiste以躍動的Boogie-woogie與強調節奏的gospel music即興演奏,可以感受到鋼琴家流暢的指法與超高的手速帶來的律動。
《Beethoven Blues》專輯包括多首Batiste受到貝多芬生平與和音樂啟發的原創作品,他說是把他腦海中的貝多芬事迹,用雙手去闡述。他以2分鐘的《Life of Ludwig》去探索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歷程。
《Dusklight Movement》對應《Moonlight》奏鳴曲,音調藍怨憂鬱。以美國交響樂為題的《American Symphony Theme》,令人陶醉的繞樑美韻,隱藏着恐懼與喜悅。比較喧鬧的有《5th Symphony In Congo Square》,Congo Square是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的歷史地標,是Batiste向非裔美國人音樂致敬。
出生自爵士音樂發源地路易斯安那州的鋼琴家Batiste,融合古典與爵士,錄製了鋼琴系列的第1輯「Beethoven Blues」,意味着陸續有來,他會繼續推出同類型作品,下一輯會是肖邦(Chopin)的怨曲重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