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戲曲呈現「莎翁熱」,光是《麥克白》就被改編成古裝京劇《慾望城國》、崑曲《血手記》、粵劇《英雄叛國》、徽劇《驚魂記》、越劇《馬龍將軍》。可千萬別驚訝於用傳統戲曲扮相演繹莎士比亞的作品,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莎士比亞,分別代表了中國和歐洲戲劇的巔峰,湯顯祖的《牡丹亭》的創作是在1598年,而莎士比亞在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時候,是1595年,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這兩位偉大的劇作家都選擇了愛情的主體進行創作,算是一次跨時空的對話。雖然在文化和時代背景上存在巨大差異,但他們在戲劇創作上都有着相似的追求,即對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對戲劇藝術的精湛運用。
除了《牡丹亭》,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中的《紫釵記》也是經典之作(《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除了崑劇版本外,着名粵劇編劇家唐滌生改編的版本也很着名,這個1957年首演的《紫釵記》,故事內容豐富而且情節曲折,人物性格鮮明,充分展現了唐滌生在粵劇改編方面的卓越才華。唐滌生對湯顯祖推崇至極:「湯氏治曲之嚴謹,布局之精巧,是窮我一生精力所學習不盡的。」在改編《紫釵記》時,保留了原着的主要情節和人物關係,同時針對粵劇的特點和觀眾的審美需求,對劇情進行了合理調整。改編後的《紫釵記》故事更加緊湊,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情感表現更加細膩。特別是對霍小玉、李益、燕貞等主要人物的心理刻畫,既符合古代士人的道德觀念,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紫釵記》在音樂唱腔方面取得了顯着成就。唐滌生在創作過程中,借鑒了崑曲、京劇等劇種的音樂元素,並結合粵劇的特點,創作出一批優美動聽、獨具特色的唱段。如《紫玉釵》、《十送哥哥》、《月下調》等唱段,既有古典韻味,又富有粵劇特色,深受觀眾喜愛。同時,《紫釵記》在唱腔上注重人物情感的表達,使音樂與劇情緊密結合,增強了劇目的藝術感染力。劇中角色的塑造飽滿立體,演員們的表演生動傳神。如霍小玉的柔情與堅定、李益的書生氣質、燕貞的傲慢與痴情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紫釵記》在表演形式上也有所創新,如運用了「走馬換景」、「一桌二椅」等舞台手法,使舞台畫面更加豐富,提高了表演的藝術效果。從藝術表現手法上來看,《紫釵記》充分發揮了粵劇音樂、唱腔以及表演藝術的特點,如行的唱腔婉轉抒情,表演上注重身段和面部表情的細膩表達,使得整部戲劇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在「劍合釵圓」這一段落,唐滌生別出心裁地設計了霍小玉鳳冠霞帔闖進侯門的情節,增加了人物的主動性和故事格局,使得這一部分不僅成為全劇的高潮,也是整個粵劇史上的經典段落。無論是李益、霍小玉,還是盧太尉的女兒燕貞,每一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性,有自己情感與理想的衝突和掙扎,這樣的處理使得觀眾能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他們的情感變化。
要說該作的錄音版本,任劍輝和白雪仙的經典之作必定入選。兩位藝術家在舞台上的默契配合,以及他們對角色的深刻理解,使得這部作品成為粵劇表演藝術的一個高峰。任劍輝在劇中飾演的李益,展現了其深厚的表演功底。他不僅能夠準確地把握角色的情感變化,還能通過其獨特的唱腔和表演風格,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個錄音版本中,任劍輝的聲音飽滿而富有彈性,他的唱腔既有力度又不失細膩。他飾演的李益,在錄音中展現出了角色的複雜情感和內心的掙扎。特別是他在「劍合釵圓」一曲中的演唱,情感飽滿,充滿力量,令人感受到角色的堅決和矛盾。該劇的唱詞文雅優美,富含詩意。任劍輝與白雪仙對唱詞的把握非常精準,既能傳達出歌詞的意境,又能抒發出角色的情感。例如,「秋波尚余睡態,為誰亂鬢橫釵?」這句唱詞,既形象地描繪了角色的容貌,又表達了對愛情的渴望與無奈。白雪仙的聲音溫柔而深情,她的唱腔流暢而富有韻味。她飾演的霍小玉,在錄音中展現出了角色的溫柔和堅韌。她的演唱充滿了情感,讓人感受到霍小玉內心的痛苦和掙扎。
此次再版的載體選取了高格式的SACD,並在日本限量壓制生產,生動還原了任劍輝和白雪仙的默契配合。他們在演唱中互相呼應,情感交流自然流暢,使得整個錄音更加生動、真實。除了任白之外,錄音還有梁醒波、靚次伯、蘇少棠、任冰兒等名角加盟,可以說出動了當時仙鳳鳴粵劇團的原班人馬,更加有珍藏的價值!特別是這個錄音中的聲場表現力,得到SACD格式提升後,能讓閣下更加深刻感受粵劇唱腔的美麗和舞台表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