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戏曲呈现“莎翁热”,光是《麦克白》就被改编成古装京剧《欲望城国》、昆曲《血手记》、粤剧《英雄叛国》、徽剧《惊魂记》、越剧《马龙将军》。可千万别惊讶于用传统戏曲扮相演绎莎士比亚的作品,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分别代表了中国和欧洲戏剧的巅峰,汤显祖的《牡丹亭》的创作是在1598年,而莎士比亚在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是1595年,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两位伟大的剧作家都选择了爱情的主体进行创作,算是一次跨时空的对话。虽然在文化和时代背景上存在巨大差异,但他们在戏剧创作上都有着相似的追求,即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对戏剧艺术的精湛运用。
除了《牡丹亭》,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的《紫钗记》也是经典之作(《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除了昆剧版本外,着名粤剧编剧家唐涤生改编的版本也很着名,这个1957年首演的《紫钗记》,故事内容丰富而且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充分展现了唐涤生在粤剧改编方面的卓越才华。唐涤生对汤显祖推崇至极:“汤氏治曲之严谨,布局之精巧,是穷我一生精力所学习不尽的。”在改编《紫钗记》时,保留了原着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同时针对粤剧的特点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对剧情进行了合理调整。改编后的《紫钗记》故事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现更加细腻。特别是对霍小玉、李益、燕贞等主要人物的心理刻画,既符合古代士人的道德观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紫钗记》在音乐唱腔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唐涤生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昆曲、京剧等剧种的音乐元素,并结合粤剧的特点,创作出一批优美动听、独具特色的唱段。如《紫玉钗》、《十送哥哥》、《月下调》等唱段,既有古典韵味,又富有粤剧特色,深受观众喜爱。同时,《紫钗记》在唱腔上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使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增强了剧目的艺术感染力。剧中角色的塑造饱满立体,演员们的表演生动传神。如霍小玉的柔情与坚定、李益的书生气质、燕贞的傲慢与痴情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紫钗记》在表演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如运用了“走马换景”、“一桌二椅”等舞台手法,使舞台画面更加丰富,提高了表演的艺术效果。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紫钗记》充分发挥了粤剧音乐、唱腔以及表演艺术的特点,如行的唱腔婉转抒情,表演上注重身段和面部表情的细腻表达,使得整部戏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在“剑合钗圆”这一段落,唐涤生别出心裁地设计了霍小玉凤冠霞帔闯进侯门的情节,增加了人物的主动性和故事格局,使得这一部分不仅成为全剧的高潮,也是整个粤剧史上的经典段落。无论是李益、霍小玉,还是卢太尉的女儿燕贞,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有自己情感与理想的冲突和挣扎,这样的处理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变化。
要说该作的录音版本,任剑辉和白雪仙的经典之作必定入选。两位艺术家在舞台上的默契配合,以及他们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部作品成为粤剧表演艺术的一个高峰。任剑辉在剧中饰演的李益,展现了其深厚的表演功底。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情感变化,还能通过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录音版本中,任剑辉的声音饱满而富有弹性,他的唱腔既有力度又不失细腻。他饰演的李益,在录音中展现出了角色的复杂情感和内心的挣扎。特别是他在“剑合钗圆”一曲中的演唱,情感饱满,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角色的坚决和矛盾。该剧的唱词文雅优美,富含诗意。任剑辉与白雪仙对唱词的把握非常精准,既能传达出歌词的意境,又能抒发出角色的情感。例如,“秋波尚余睡态,为谁乱鬓横钗?”这句唱词,既形象地描绘了角色的容貌,又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白雪仙的声音温柔而深情,她的唱腔流畅而富有韵味。她饰演的霍小玉,在录音中展现出了角色的温柔和坚韧。她的演唱充满了情感,让人感受到霍小玉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此次再版的载体选取了高格式的SACD,并在日本限量压制生产,生动还原了任剑辉和白雪仙的默契配合。他们在演唱中互相呼应,情感交流自然流畅,使得整个录音更加生动、真实。除了任白之外,录音还有梁醒波、靓次伯、苏少棠、任冰儿等名角加盟,可以说出动了当时仙凤鸣粤剧团的原班人马,更加有珍藏的价值!特别是这个录音中的声场表现力,得到SACD格式提升后,能让阁下更加深刻感受粤剧唱腔的美丽和舞台表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