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飘响40年,奚秀兰《中国民歌集》

今年广西的三月三火了,不光是我们现在才知道原来还可以连休四天,外省人可没有这样的福利,而且还有一首神曲《蒙优勒》,既然是三月三,那歌曲肯定是爱情的,毕竟对歌择偶是这个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蒙优勒的意思是“你在哪里”,关键是这首歌曲是壮语演唱的,里面的一句“deidei dei蒙dei”,让人上头。更洗脑的是这首MV中,一个身穿壮族服饰的男歌手,口中用壮语唱着“叠叠叠”的歌词,缓缓向你走来,虽不懂歌词,但肯定是“土味情话”,MV里的男歌手梁兆江包办作词作曲,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年前自己创作的作品能突然爆火!

爆火的背后令人不禁思考,如今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城镇化已经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之消逝的可能是各种民俗文化和民间音乐。可以想象在百年后我们将很难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民族音乐、民间歌曲。早在1904年,王国维就发表过《古今乐论》,呼吁重视我们民歌的搜集和研究。很多古典乐迷都熟悉的作曲家贝拉.巴托克(Béla Bartók)同样在这一年开始收集和记录匈牙利的民歌,很多人忽视了他也是一位民族音乐学家巴托克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东欧和中欧的民间音乐,尤其是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的民歌。在当时他就与另一位同乡作曲家科达伊(Zoltán Kodály)合作,使用当时先进的录音设备记录民歌。甚至巴托克还发展了一套独特的记谱系统,能够准确地记录民间音乐中的微妙变化和即兴成分。

我们国家一直到50年代才开始真正系统地进行民歌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了多次民歌采风活动,深入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记录了大量的民歌资料。毫不夸张的说,上一辈国民熟知的革命歌曲,大多来自于民族音乐:《炉边歌唱毛主席》,根据苗族民歌改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根据彝族撒尼支系民歌改编、还有像《牧歌》(蒙古族民歌改编)、《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民歌改编)和《半个月亮爬上来》(维吾尔族民歌改编)这样的歌曲了。这些作品都成为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说到民歌的流行化演唱,很多人能想到邓丽君,邓丽君唱过《探情郎》、《小媳妇回娘家》、《四季歌》等不少改编自民歌的作品,除了邓丽君之外,最经典的莫过于被誉为“华人唱民歌第一人”的奚秀兰。奚秀兰享誉歌坛逾三十年。六十年代,由内地安徽移居香港毕业于第一届丽的电视演员训练班,其后参加全港业余歌唱比赛,获得冠军。奚秀兰以独特的演技及绕梁三日的歌声,成为香港历史上最长寿电视综合娱乐节目“欢乐今宵”的台柱之一,她的唱腔大气不失柔情,声音具有很强的辨识度,能够轻松驾驭各种风格的民歌,无论是高亢激昂还是细腻婉转,她都能完美演绎,当年奚秀兰在1984年亮相央视春晚时,就是以演唱民歌火遍大陆,弹指一挥已经过去40年了。像《小放牛》、《上山岗》、《山前山后百花开》这样的小曲,估计只有奚秀兰能唱出其中的韵味,若要一次过欣赏她的演绎,眼下风行公司再版的奚秀兰传奇专辑《中国民歌集》,值得推荐收藏,里面收录了十四首经典民歌作品,整张专辑的制作非常精致,虽然没有标榜用什么技术重制,但有着十足的模拟味,并没有当年我们听老录音的那种粗糙感,难以想象当年有钱人家聆听这个录音的磁带版本,是如何的令人陶醉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