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复兴潮是成功的,而且黑胶唱片和黑胶音乐的热度持续上升发展。另外,从我们音响媒体的角度观察是最为直接的,例如本年我们参展的德国慕尼黑高级音响展上,我们发现很多厂家所设置的演示系统一般都包含两种音源设备,包括数字播放和黑胶唱盘,即使没有前沿先进的数字播放器,黑胶唱盘都基本上是必不可少的音源设备,从音响厂家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到,黑胶唱盘市场正处于上升期,而这点也与黑胶唱片和黑胶音乐的市场追求成正比的关系。
事实上,当下真实的情况在数据上也有反映,根据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全球音乐报告》,2019年全球CD和黑胶唱片总收入为44亿美元,约占音乐市场的五分之一(22%)。其中,黑胶唱片的收益增长了5%,占了实体专辑收入的16%以上。而在英美等国,在CD销售额逐年下降的背景下,黑胶唱片的销售额竟反其道而行之,呈现了增长的趋势。
而英国唱片业协会(BPI)的数据也显示,去年英国共售出610万张黑胶唱片,是1990年以来的最高销量,比2022年增长了11.7%,相比之下,2022年只比2021年增长了2.9%。2023年,在全球排名前十的音乐市场里,澳大利亚黑胶唱片销售收入增长了14%,加拿大的黑胶唱片销量增长了34%,日本的黑胶销售收入增长了45%。据我对业内情况的了解,国内多家唱片公司逐步增设黑胶唱片产线和制作流程,市场对黑胶唱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对于中国本土新一代乐迷来说,要他们对实体唱片有太多情怀实在过于强人所难,毕竟就算是八十后和九十后的一代,听过最多的实体音乐制品肯定还是集中在磁带和CD。因此在国内市场,黑胶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全面补课,而这背后最大的动力自然还是离不开黑胶唱片自带的美学调性与听歌仪式感。
而本期热门专题栏目内容,我撇开日常经常进行的硬件产品介绍,相反向大家介绍一下承载黑胶音乐的载体黑胶唱片的材料和历史演变。
最早的黑胶唱片其实并非“黑胶”,而是使用了紫胶虫分泌物、石灰、树脂、纤维等制成的“Shellac Disc虫胶唱片”。虫胶是从一种叫做介壳虫的害虫身上分泌的粘稠物质而来,干了以后会硬化。当时通常会在被感染的树木上采集虫胶,然后加上粘土、棉纤维等其他的材料混合,用炭黑来着色,从而制成扁扁的圆形唱片,就叫做“虫胶唱片”。1897年以后,虫胶唱片被广泛批量生产,因为它上面的纹路较粗,且转速为每分钟78转,所以也被广泛称为“78转唱片”或“78转粗纹唱片”,单面能录制3至4分钟的声音。埃米尔.伯林纳(改良了爱迪生的滚筒式留声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盘型留声机的工程师)对唱片制作工艺的改良,让录音变得更容易复制和保存,成为了业界标准。在经过不断改善虫胶唱片的质量之后,现代的唱片工业也由此奠定了基础。
很有趣的是,虫胶唱片的出现也对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面只能录几分钟的限制决定了未来流行歌曲的时长。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传统音乐都没有这么短的,无法完整录进这个唱片里面。所以当时的音乐家、音乐人,就开始根据这个时间特点来创作流行歌曲。随着“78转唱片”的影响力在民间的扩大,人们听音乐的习惯也标准化了。甚至一直到今天,我们听的歌曲大多数还是3至4分钟这个时间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其中一种主要成分“罂子桐酸”是制造防弹玻璃和防紫外线、防辐射等军用器材的原料之一,战争年代的虫胶(主要来自印度)成了关键的军事物资而受到了政府管制,这就让唱片的发展陷入了停滞。当时很多虫胶唱片也被政府收走,存起来给军方使用。唱片公司因为缺材料没办法生产新唱片,只能要求来买唱片的人,要用一定数量的旧唱片来换新的唱片,好让他们回收材料再继续制造新唱片。因此很多音乐作品就这样丢失了。
二战结束后,哥伦比亚唱片旗下CBS实验室的Peter Goldmark,对当时用78转的虫胶唱片播放长时长的古典乐时必须不断更换唱片感到十分不满,于是就发誓要改造唱片。当时有两个已知的办法可以增加录制时长——减慢唱片的转速并增加唱片的沟纹数。但这样做的话,唱片的音质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增加失真度,扩大噪音,甚至缩小频率响应范围。而他的方案是用钻石做唱针,用乙烯基树脂(Vinylite)也就是 PVC为唱片材料,把唱片转速降到每分钟33.3转并增加沟纹密度,使得一张12英寸(约30cm)唱片每面可放20至30分钟左右的音乐。
使用乙烯基树脂制成的黑胶之所以大多都是黑色的原因是在制作时加入了炭黑以增加材料的整体导电性,以减少静电导致的积灰。抛开静电问题不谈,PVC自然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的,不过,中文里依旧习惯性保留了“黑胶唱片”的说法来统称PVC唱片,也有“彩胶”的说法。如今发行的现代唱片早已脱离了黑色的限制,尤其是流行音乐体裁,唱片可以是纯色、混色、透明、亮片、放射线条、夜光等等。
事实上,PVC材料因制作过程中会使用氯气,被认为是对环境最具破坏力的塑料之一,某英国企业研制出糖基生物塑料制作黑胶唱片,有望助力唱片业减排,这种生物塑料原料包括糖和淀粉,由总部设在英国的Evolution Music公司研发。而推出糖基生物塑料唱片旨在让唱片公司和艺术家在不改变唱片压制厂现有机械或生产流程的情况下,轻松停止使用传统塑料。而位于英国米德尔斯伯勒的唱片商率先使用这种新型生物塑料压制黑胶唱片。美国一名音乐人推出了首张限量版生物塑料黑胶唱片。
相比“心系音乐,心系环保”的糖基生物塑料,下面使用的材料更是惊呼世人,但也感受到黑胶音乐世界的温度和可爱。例如有厂家使用巧克力为材料,也有随时融化的冰块,以及贵金属等等。
法国DJ兼制作人Breakbot为他的单曲《By Your Side》制作了限量120张的巧克力黑胶唱片。它不仅可食用,也是可以正常播放的。从复古的包浆画质(2012年发布),到专辑封面的字体,再到1980年代的R&B曲风,这首歌确实给人一种与巧克力相似的温暖丝滑质感,但不知道你是否舍得在听完后吃掉。
用冰块制成的唱片?是的,你没有听错!接下来介绍的这“张”冰唱片,就是一大块冰墩子,而且真的能放出声。瑞典独立乐队Shout Out Louds为了他们的单曲《Blue Ice》,与广告公司 TBWA stockholm合作制作了一个真正的“蓝冰唱片”。搭配特制硅胶模具、一瓶蒸馏水,你就可以拥有一张你的手作蓝冰唱片。不过,这套唱片制作套装可是超级限量版,只有被唱片公司选中的十位歌迷才能幸运地听到这张冰制的“黑胶”唱片。虽然你得一从冰箱里拿出来就立马播放,不然它就会慢慢融化,但理论上它可以无限重制,这么想,好像也不算亏本。
由唱片公司Third Man Records发行,Jay Z制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原声带。就是一张铂金,另一张则是黄金唱片组合,就连唱片封套都是桦木制的,华丽的镭射花纹加之于其上,使得这张继“旅行者号金唱片”(于1977年随两艘探测器发射到太空的唱片,收录了地球上各种生命与文化的声音与图像)之后首个使用贵金属制作的商业唱片的风格更加张扬。这款手工制作的专辑当时的发售价为250美元。“装饰艺术与现代风格相遇,经典与前沿结合”,确实与电影声色犬马、穷奢极欲的气质相得益彰。
除了上述材料之外,其实唱片还可以使用玻璃、木头、纸板等材料来制作,毕竟音乐是靠唱片上刻录的凹槽来记录与复现的。理论上,无论是什么材质,只要你能刻出几圈纹路,都能被称之为唱片。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一些麦片品牌为了增加营销噱头,甚至把麦片盒子做成了唱片(你可以沿虚线把唱片从盒子里剪出来)。
除此之外,英国电子音乐家Matthew Herbert在他的“可食用声音”(Edible Sounds)实验性项目中,将玉米饼、红薯、芝士片等食物放在唱机上播放,探索食物的声音。不过,这些千奇百怪的材料确实让爱“玩”唱片的人心痒——毕竟,在数字流媒时代,想要追求完美音质不算难事,有趣的玩具才是稀缺品。甚至某些乐队和发行商创制出闻所未闻的新玩法加入黑胶唱片当中,例如血液、尿液、头发甚至定制化的骨灰制作服务,事实上想想都害怕。
虽然这些有趣的项目可能只是噱头,与黑胶本质尽可能高保真地记录声音有所分歧,但有趣的灵魂也增加了黑胶世界的多彩性和多元化,令黑胶唱片和黑胶音乐更加有精彩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