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復興多年為何熱度不減?

21世紀初期,黑膠唱片已被人們遺忘在角落裡,積滿了灰塵。但之後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2008年,全世界的音樂商店開始慶祝「唱片店日」。2020年,黑膠唱片的銷量創下了歷史新高,自1986年以來首次超過了CD銷量。事實證明,與使黑膠唱片重新流行的懷舊情懷一樣,黑膠唱片的歷史及其背後的科學同樣讓人着迷。

早期的留聲機

1877年,托馬斯.愛迪生正在研究他最出名的兩個發明:電話和電報。在這個過程中,他發明了電唱機(phonograph),作為一種播放錄製聲音的方式。在1878年6月的North American Review雜誌上,愛迪生寫道,他設想將「音樂再現」,以及聽寫、教育和報時(如語音時鐘)作為該設備的未來用途。

19世紀80年代,由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經營的Volta實驗室對愛迪生的設計進行了改進,並將改進後的設備稱為留聲機(gramophone)。留聲機不像電聲機那樣從蠟制圓筒中讀取聲音,而是通過一個手搖機件來操作,使平板上的硬橡膠盤轉動。1887年,德裔美國人發明家埃米爾.貝利納開發出可以在留聲機上播放的側切平板,它的用途與外觀與我們今天所知的黑膠唱片相似。

到1892年,電唱機和留聲機開始向公眾銷售,前者被定位為「棕色蠟上的娛樂產品」。然而,早期用於留聲機的蠟筒只能存儲兩分鐘的錄音,而且生產成本高,效率低下。

1901年,複製蠟筒開始被批量生產。它們由模具製成,而不是用手寫筆單獨雕刻,並且使用了一種較硬的蠟。這些圓柱體有時被稱為「金模」圓柱體,因為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金電極會釋放出金色的蒸汽。使用這種新工藝,一次可以製作120-150個圓筒。

由貝利納推廣的平板唱片以約78rpm的速度播放,這就是為什幺它們被大多數收藏家稱為「78s」。在改進蠟筒質量的基礎上,這些圓盤每面可以儲存3-5分鐘的聲音。它們由蟲膠樹脂製成,感覺比現代黑膠唱片更重、更脆。二戰期間,蟲膠很難買到,所以一些78s開始用乙烯基材料代替。

「現代」乙烯基

到1930年,RCA Victor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商業化黑膠唱片。這張現代唱片的播放速度為33 1/3rpm,而不是78rpm。這種唱片直徑為12英寸,這意味着它可以播放更長的聲音。1939年,RCA的競爭對手哥倫比亞公司也緊隨其後發佈了一種12英寸「長播放」33 1/3rpm微槽唱片。作為回應,RCA發佈了一種較小的7英寸唱片,每面以45rpm 播放一首歌曲,稱為「密紋唱片」。

今天,唱片藝術家仍然將他們的作品稱為黑膠唱片和密紋唱片(LP和EP),無論音樂是否有實體格式!

到了20世紀70年代,微型磁帶(當時唯一的便攜式聽音樂的方式)和八軌磁帶盒的推出使黑膠唱片退居次席。CD、數字下載和流媒體服務的推出又延續了這一趨勢。

黑膠唱片是如何播放的?

黑膠唱片能夠通過唱機播放聲音的方式是一個有趣的過程。黑膠唱片(也叫做漆盤)被壓製成有凹槽的壓痕(這可能是「groovy!」一詞的來源)。這些凹槽充當了原始藝術家錄音的聲波的」指紋」。

如果要播放一張唱片,你需要把它放在唱機上,唱機有一個旋轉的底座和一個細長的唱臂。唱臂末端有一個唱頭,唱頭由鑽石或藍寶石製成。當唱機旋轉時,測針在唱片的凹槽中振動。

唱臂末端的唱頭包含一個壓電晶體。當測針在凹槽中振動時,它會通過墨盒產生電信號。然後該信號被反饋到唱機的放大器。

當唱片播放時,觸針從唱片的外緣向中間移動,通常速度為33 1/3rpm,這樣每面都有20-30分鐘的聲音。(許多唱片藝人在為他們的專輯排序時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會使A面結尾的歌曲更有節奏感和活力,讓人想翻開唱片繼續聽)。

音樂發燒友們經常嘮叨,黑膠唱片比CD或流媒體服務具有更好的聆聽體驗。為什幺會這樣呢?差異可能歸結於模擬錄音和數字錄音。黑膠是模擬錄音的,這意味着唱片的凹槽是實際錄音的物理表現。其他現代格式是數字錄音的,這意味著錄制的音樂被轉化為一組離散的數字。也許這就是為什幺黑膠唱片的聲音經常被描述為比數字播放「更溫暖」或「更真實」的原因,儘管這往往是爭論的焦點。

黑膠唱片的生產過程既費時又費錢,並且在生產車間開始之前就開始了。首先,錄製的音樂必須通過一個稱為母帶處理的優化過程來轉換為黑膠唱片。這時,經過專門培訓的音響工程師會確保音軌的水平、限制、均衡和排序都達到最佳質量。

接下來,通過一種被稱做車床切割的技術將母帶文件印在漆板上。使用一支鑽石測針將唱片的凹槽直接刻在銅製母帶上。

然後,使用如下所述的電鍍技術製作唱片:在漆過的母盤上噴上銀溶液,以增強其抵抗大規模複製產生的壓力,然後將它放在鎳浴中形成一個「壓模」。這個「壓模」有一個凸起的凹槽,用於形成黑膠拷貝中的凹槽。通常,需要製作多個母盤和壓模,尤其是當工廠需要完成較大(>10000個)的訂單時。每個壓模通常可以製作大約1500-2000張,然後才會磨損並無法再使用。

電鍍後,壓模被送到液壓機上。預熱過的聚氯乙烯(PVC)顆粒混合物被制車稱為「餅乾」的固體圓盤,然後將其加熱至148°C(300°F)並在液壓機內以超過 2000psi的壓力壓縮約8秒。壓模就像華夫餅熨斗一樣,在壓平餅乾的同時將凹槽圖案壓入餅乾中。

新壓制的唱片會在水浴中再冷卻8秒,然後將它們修剪成最終的形狀,並被磨圓。唱片還要經過最後的固化過程,這對於避免以後變形很重要。

唱片廠通常在生產整批唱片之前都會進行試壓。這樣,唱片公司和獨立藝術家可以在生產數百或數千張有缺陷的唱片之前,進行質量把控。

多年來黑膠唱片為何熱度不減?

有數十年經驗的資深樂迷或許會記得,在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大家相信激光唱片(CD)是最出色而方便的音樂載體,很多人對古舊、笨重、打理麻煩又佔據大量空間的黑膠唱片棄如敝屣,唱片店作特價銷售也往往無人問津,有時甚至在大廈垃圾房也會見到一堆遭丟棄的黑膠。

當時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黑膠唱片會有復興的一天。去年6月,大型國際購物網站Amazon宣布開辦黑膠唱片會,向繳付月費的會員每月供應一張黑膠唱片,可見市場相信,黑膠唱片的復興並不是短暫的熱潮。而約一年前,美國唱片業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RIAA)公布,在2020年上半年,黑膠的營業額自1986年以來首次超越了CD的,達2.32億美元,佔了實體音樂媒體銷售額的62%。

當然,單看這項比較多少有誤導成分,因為造成這項超越的主因,是CD銷售下降多於是黑膠的復興;此外,現在音樂市場真正的主流是非實體的網上串流平台,在上述時期佔了整個音樂市場營業額的85%,達48億美元。不過,黑膠的受歡迎程度方興未艾,卻是不爭的事實。根據360 Research Reports有關全球黑膠銷售的研究,估計營業額在2021至2026年間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5%,到2026年將達4.8億美元(由於上述兩機構所用的計算基礎和方法不同,兩組數字不能互相配合參照)。

究竟黑膠為什幺會復蘇?可以有很多不同解釋。或許最顯而易見,也難於否定的一點,是從音響發燒友角度,時至今天,用數碼(digital)器材和音樂載體播放出來的音效,原來仍不及模擬(analogue)器材和黑膠唱片。這個情況有違CD起飛時期大家的想像,令不少高端音響發燒友一直堅守或重新投入黑膠的世界。

不過,單純是上述的音響角度,又或是所謂懷舊熱潮,並不足以全面解釋黑膠復蘇的原因──受歡迎的不單是講究音效的所謂發燒唱片或昔日的舊唱片,很多不見得發燒的新唱片同樣會推出黑膠版本,也為市場受落。因此我們應該思考一下,作為聆聽音樂的媒介,黑膠或模擬模式跟數碼模式究竟有什幺不同。

回想CD剛推出時,標榜的除了音效以外,更重要的是聆聽和儲存時方便:可以不停播放接近八十分鐘的音樂;可以使用汽車上和隨身的器材播放;碟上的數碼檔案可以百分百複製母帶的檔案,而且永不會磨損(這並非事實,倒是後話,生產商當年確曾如此標榜);可以遙控;播放時可以暫停(pause)、重複(repeat)和隨機播放(random)到了檔案下載和流平台的年代,各種方便更進一步。

「便捷」是數播的優點,但也是缺點,因為我們會在很多種狀態下聆聽音樂:在駕車或搭公共交通工具解悶;在工作、做運動、功課、家務時播放作為背景;用來伴舞或增添派對或宴會的氣氛,這些是音樂的「功能性用途」。很明顯,以電子儀器播放數碼版本正好迎合這些功能。

不過,有些時候,我們想細心和專心地聆聽音樂:讓情緒受感染,隨着旋律起伏;想細味歌詞的微言大義;期望仔細領略歌手演唱、樂手彈奏的高超技巧,在音樂作這種「欣賞性用途」時,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那幺便捷,樂意先清潔一下黑膠唱片,然後倒一杯茶或酒,坐在沙發上,手持唱片封套讀一下歌詞,每隔約二十分鐘站起來翻一次唱片。我們需要的,是享受一段人性化的生活過程,而畢竟那些什幺暫停、重複、隨機功能,又或乾淨無損的聲音,其實並不那幺人性。

進入了串流平台的時代,實體音樂產品與非實體的音樂電腦檔案之間的差異,又形成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消費者訂購了某個串流平台,就仿似擁有了全世界的音樂,甚幺都可以選聽;但同時又甚幺都不擁有,一旦中止訂購,就甚幺都再聽不到。談「擁有」,並不是執着於物欲,而是怎樣建立自己的品味和欣賞標準。過去我們要買唱片,大多數人都有經濟條件的局限,需要作出取捨,選擇自己喜歡的來買,可能花上大量時間摸索、試聽、思考和搜購,從而建立自己的品味,這個過程中帶來的趣味,並不亞於聆聽音樂本身。

到了今天,由於在串流平台上選聽甚幺都沒有額外的經濟代價(代價只是時間),大多數聽眾不會主動仔細認真思考聆聽選擇,可能根據「前串流時期」已建立的口味,更有可能是影音媒體和社交媒體在日夜播放的歌曲,又或串流平台根據算法作的推薦或不知誰人編排的歌單。但這些消費者失去的,卻是從摸索和培養品味而來的趣味。這大概是實體音樂產品仍有捧場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然,黑膠唱片在市場日後不可能壓倒非實體的數碼主流,但卻代表着音樂世界中仍有着重人性化和認真品味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