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現實主義繪劃開拓者劉小東的言論刷爆了我的朋友圈:他認為畫家是藝術家這個行當里最右的一批人,畫家的審美相當狹隘,所以這些人千萬不能當官,因為他們容不下其他人。雖然有點偏激,但似乎不無道理,還有誰比劃家更了解自己?音樂家似乎不會那麼霸道,要知道,整個音樂史上,作品都是以多件樂器演奏的居多。所以說,多數情況下音樂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且多數情況下。在音樂圈裡混,免不了要與其他人一起合作。貌合神離的音樂又有什麼意思呢?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真正把幾位大腕湊到一起演出或錄音不外乎鐵哥們,「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布里頓和男高音皮爾斯留下了不少默契的錄音,布里頓作品中的男高音大多都是為皮爾斯度身定做的,也多數由皮爾斯首演。阿格里奇總是喜歡和那些關係親密的男音樂家合作,特別是指揮。還記得EMI廠牌的那個有個千萬美元組合協奏曲,就是指揮帝王卡拉揚、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大提琴宗師羅斯特羅波維奇、鋼琴大師李赫特,卡拉揚給李赫特、羅斯特羅波維奇音樂家伴奏過,李赫特也與大衛、羅斯特羅波維奇留下了一堆經典室內樂錄音。幾位蘇聯人是真正的老鄉加老熟人了。但據說這四位大腕其實是各自為政的(聽起來也是如此),在錄製「三個俄國人和一個德國人」的名版錄音——貝多芬《三重協奏曲》時,里赫特和卡拉揚的衝突達到高峰(之前在DG的合作就有藝術上的分歧),他和奧伊斯特拉赫不同意卡拉揚對慢板的速度處理,但羅斯特羅波維奇卻站到卡拉揚一邊,維護指揮的權威。那次錄音被裡赫特稱為一次「戰爭」!好在有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起到平衡作用,才不至於打水漂。朋友打趣說因為老羅是白羊座,在幾位明星中起到「和事佬」作用。
有時候辛辛苦苦排除萬難,組合成「夢幻組合」了,往往又因藝術上的不合導致打水漂。古爾德與伯恩斯坦合作的那首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因為伯恩斯坦的包容,得以傳世。格里茂在DG的莫扎特錄音由於她與阿巴多因為一段華彩選擇上的不合,錄音報銷(不過據說還是錄完的)。於是乎我們就看到現在這張自己指揮的錄音。
戲曲界的搭檔不比音樂界的少,粵劇第一大班仙鳳鳴的名家任劍輝和白雪仙便是一例,他們被尊稱為「任白」,連林夕都寫過歌詞《任白》講述他們兩人的傳奇,兩人相識合作長達半個世紀,留下無數經典作品,最出名的莫過於《帝女花》,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可以說沒有任白,就沒有這部《帝女花》,就如同莫扎特需要他的好搭檔歌劇台本作家達.龐特激發靈感一樣,粵劇名家唐滌生為兩位名伶可以說是度身定做的劇本。任劍輝和白雪仙加持下,《帝女花》成為了一段相互成就的佳話!
如果一定有收藏一版粵劇《帝女花》,必須收藏任劍輝和白雪仙錄製的版本,千萬不要認為是老舊錄音,實則模擬味十足,絕對稱得上發燒!現在市面上能夠尋覓的舊版都是日版天龍壓片的,時間一長容易透光掉銀,現今再版錄音採用SACD格式,音質更加通透,解析度更好!如果系統重播沒有現場的廳堂感,兩位的粵劇大師演繹不夠動情細膩,那隻能調整了,特別是粵劇伴奏樂器真實感和動態!都能在這張錄音中完美捕捉!難怪發燒展上經常拿戲曲錄音來展示,就是看中不俗的效果,就如同很多歷史上的佳作一樣,《帝女花》當年並不受觀眾歡迎,單論劇本的話,無論從劇情結構節奏還是人物塑造來說確實未為佳作,但是在勝在辭藻優美,林夕、方文山甚至黃沾等後輩詞人,恐怕再難翻過這座高峰!那些曲詞中訴盡悲歡離合的愛情,在台上演,也在台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