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愛好者和電影愛好者之間大多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愛收藏碟片,音樂愛好者家中架子的藏品從黑膠到CD、SACD,而電影愛好者則是從DVD到藍光影碟。然而,隨着科技發展,互聯網帶寬獲得大幅度提升,亞馬遜和Netflix等串流新勢力崛起,讓我們觀影不再單獨依賴「影碟」這種媒介。正因如此,藍光領域也悄然發生改變。
今年2月,松下宣布正式停止生產刻錄用的藍光影碟,主要原因是目前市場需求量實在是太低。作為商業公司松下顯然不會為無法賺錢的業務繼續投入,所以松下認為沒必要繼續生產這種單價較低的光盤。松下此舉只是停止光碟領域的業務,他們將繼續生產藍光影碟錄像機和播放器,這也意味着目前藍光影碟主要生產商也只剩下索尼。
一路走來的藍光影碟
藍光盤片的軌道間距減小至0.32μm,僅僅是當前紅光DVD盤片的一半,而其記錄單元——凹槽(或化學物質相變單元)的最小直徑是0.14μm,也遠比紅光DVD盤片的0.4μm凹槽小得多。藍光單面單層盤片的存儲容量被定義為23.3GB、25GB和27GB,其中最高容量(27GB)是當前紅光DVD單面單層盤片容量(4.7GB)的近6倍,這足以存儲超過2小時播放時間的高清晰度數字視頻內容,或超過13小時播放時間的標準電視節目(VHS制式圖像質量,3.8MB/s)。過去我們在網上下載電影資源,有不少文件前面都會加上「BD」字樣,這就是Blu-ray Disc藍光影碟的縮寫。藍光光盤是DVD之後的新一代光盤格式之一,當時誕生的歷史背景是,電影的畫質以及分辨率不斷提高,對存儲媒介的容量需求也在攀升。但DVD的容量只有4.7GB,所以很多時候購買正版電影時會將內容分成兩張光盤。最經典的案例是微軟模擬飛行遊戲的實體版,由於考慮到PC上藍光光驅不普及,這個高達90GB的遊戲使用了10張單面雙層的DVD光盤,單張容量9.4GB。這顯然給用戶使用上帶來了很多不便。最早在2002年2月,以索尼、松下、飛利浦三家公司為核心,聯合日立、先鋒、三星、LG、夏普等廠商共同成立了藍光光盤協會的前身Blu-ray Disc Founders,同時藍光光盤的格式規範也正式推出。
取名為藍光光盤,是由於其採用了波長405nm的藍色激光束來進行讀寫操作,而CD、DVD分別採用了780nm、650nm波長的紅光。一個單層的藍光光盤容量為25GB,另外還有雙層50GB、四層128GB等多種規格,這無論是應對後來的4K分辨率電影還是次世代遊戲都綽綽有餘。到2003年,藍光激光頭達到投產水平,2006年藍光驅動器產品才在市面有出現。2006年的CES成為了先鋒電子和東芝的舞台,先鋒電子展示了旗下藍光光盤驅動器之一,型號為BDP-HD1。而2006年6月,PC光存儲領域,明基BenQ在鱷魚家族八周年之際,推出了BW1000(內置型)和EW100G(外置型)藍光驅動器。至此藍光產品從模糊的概念到觸手可及的實物,可以說,2006年,是真正意義上的「藍光元年」。
2006年索尼陸續在自家的筆記本電腦、遊戲主機等產品上配備藍光光盤播放器。與此同時,在最重要的內容上,藍光光盤協會獲得了索尼影業、迪士尼、二十世紀福克斯、米高梅等重要電影公司的支持。藉助藍光光盤協會成員企業以及內容生態的建設,在兩年後,藍光光盤徹底擊敗了當時以東芝為首的HD DVD陣營,成為下一代光盤格式的主流,光盤格式之爭以東芝申請加入藍光光盤協會而宣告結束。然而進入到流媒體時代,藍光光盤在影視市場上的需求急劇收縮,而藍光光盤的另一個重要市場——主機遊戲,隨着網絡傳輸速率的不斷提高,也面臨被在線訂閱製取代的境地。如今實體遊戲由於具有可二手交易的特點,仍有一定的市場地位,但已遠不如從前。
2016年,超高清藍光(UltraHD Blu-ray),俗稱4K藍光碟發佈,藍光影碟正式踏入4K超高清階段,是藍光影碟的增強版本。它的出現帶動了播放機、HDMI線材、AV功放和顯示設備的又一次更新。超高清藍光碟不僅能提供4倍1080p的分辨率,更重要的是它能支持高動態影像格式,以及更寬的色域。超高清藍光碟需要專用的4K UHD藍光機播放,要求HDMI線材能滿足傳輸性能要求,同時也要顯示設備能支持高動態影像格式(HDR、HDR10、Dolby Vision等),具備更寬的色域,這樣才能有好的畫質。而且超高清藍光影碟在發行的時候,包裝盒裏面都包含了一張4K UHD藍光碟和一張全高清1080p藍光碟,目的是為了讓用戶做對比。
藍光原盤的畫質
藍光原盤是指對正式出版的藍光影碟的數字拷貝,分辨率能夠達到1920×1080格式的影片。藍光原盤BD必須是原版的數據拷貝,不得對原版的數據和結構進行任何的增刪或者改動。因為包含所有藍光碟的內容,所以體積也是最大,一般一部電影的體積在50GB左右,僅有少數發燒友喜歡收藏在硬盤內。
藍光原盤,保留藍光光碟中所有內容。我們先來聊聊容量較大的藍光原盤版本,首先要澄清很多人的一個誤區,藍光並不是一種播放格式,而是影片的一種光盤存儲技術,由於其利用波長較短的藍色激光進行讀取和寫入數據,因此得名藍光(Blu-Ray)。我們經常見到的這種藍光碟,就是藍光原盤電影的拷貝源。藍光原盤版本的影片保留了藍光光碟中的所有內容,包括完整的菜單結構,章節、音軌、彩蛋、花絮等等都包含在其中。簡單地說,二者的內容完全一致,只不過一個是存儲在光盤中,一個則存儲在硬盤中,以方便網絡傳輸。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發燒級玩家都會選擇藍光原盤版本,能夠品味原汁原味的影片,包括幕後花絮等有趣的內容。
藍光光盤的更多用途
藍光碟刻錄碟(BD-R/BD-RE),有一次性寫入和重複多次寫入的區分,可以將各類型資料(包括圖像、音樂、圖片、其他文件)通過刻錄機存儲到藍光碟裏面。藍光刻錄碟有常規尺寸(120mm直徑)和迷你藍光刻錄碟(80mm直徑)之分,後者便攜式DV錄像機裏面。容量為單層7.8GB,雙層15.6GB。純音樂藍光碟(BD-A),目的是利用藍光碟巨大的容量能把沒經過壓縮的數字音頻存到藍光碟裏面,相比起電影藍光碟,它的資源很少。世界上第一張純音樂藍光碟在2008年由挪威2L公司發行。電子遊戲藍光碟,索尼Play Station 3和Play Station 4遊戲主機使用,到了最新一代的PlayStation 5遊戲主機就分別提供帶藍光光驅版本和不帶藍光光驅版本可選。其中,帶光驅版本可讀取4K藍光碟。
未來的可能性
就在藍光光盤市場正在不斷萎縮的環境下,其實還有公司不願意放棄光盤這種存儲介質,並且希望用新的技術去重新激活光盤這種「瀕臨淘汰產品」的市場活力。去年8月,一家專註光學歸檔存儲的美國初創公司Folio Photonics宣布在多層光學存儲盤技術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們使用了新一代的材料以及光盤構造工藝,與定製的光學拾取單元結合,實現每張光盤8層甚至16層,每張光盤存儲容量達到1TB。公司CEO Steve Santamaria還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到2029年可以實現單光盤10TB以上的容量,並稱之為下一代藍光光盤。
另一方面是,Folio Photonics的產品價格也足夠低,該公司透露其產品的價格將不到5美元/TB。相比之下,機械硬盤HDD的價格大約是25美元/TB。
藍光光盤的存儲穩定性其實要比HDD或是SSD更好,在存儲環境合適的情況下,可以保存數據長達50-100年,因此藍光光盤其實很適合用於檔案存儲。而檔案存儲數據大概可以占所有數據的80%,這也是紫晶存儲、Folio Photonics等公司所瞄準的市場。除此之外,在光盤形式的存儲技術上,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有一個研究小組在持續推進一項依據「五維數據存儲」理論的存儲技術。2021年他們使用新的數據寫入方法將5GB的文本數據寫入到CD大小的石英玻璃光盤上,研究人員還表示這種光盤將能夠寫入500TB數據,密度甚至是目前藍光光盤的一萬倍。
結語
雖然目前松下已經退出藍光光盤領域,相關的生產商也只剩下索尼。當然對絕大多數用戶來說即便索尼停掉光盤業務也不會有太大影響,畢竟現在社區需要光盤的地方實在很少。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他們對藍光影碟還是有一定需求的,因為影碟帶來的畫質和音效是目前很多網絡串流平台難以提供的。當然,對於近年來迅猛發展的流媒體洪流,相信實體影碟可能也難以抵擋。對我們來說,好好珍惜吧,只要有影碟,還是會選擇影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