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是随时关注着音响界的变化,那么你可能就会像我今天一样突然间充满感慨。为什么呢?还得从今天试用的这台放大器说起。这是一台外形方方正正的放大器,在用它推动一对音箱听音时,我正坐在听音位上有一搭没一搭地翻看着放大器的说明书。看着看着,我猛然意识到,这竟然是一台“胆石混血”的放大器,实在是让人有“阔别”的感觉。
想当年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前10年之间,模拟输出电路环节加入电子管来进行放大和整流,是放大器生产厂家相当流行的操作方式,并且效果还相当不错。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是由于当时的数字音频技术还不够完善,“数码声”会比较明显,“胆石混血”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数码声”,同时又可以保证充足的驱动能力,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时髦设计。
不过,或许是因为近年来高清音频技术水准不断提高,你可以发现“胆石混血”的无论是CD播放机还是放大器,都越来越少了。而且发烧友也开始走两个极端:一种是追求纯模拟的操作,走黑胶唱片的路线;另一种则是纯数字化,向网络高清和无损音乐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放大器的设计从某种角度来看显得更加“简单而粗暴”了,例如,目前不少的高端放大器厂家都有纯D类的数字放大器,已经没有像当年那样的放大电路上那么“讲究”了。
然而,今天试用的这台来自丹麦的Copland CSA150混血合并放大器却用自己的实力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胆石混血”机型的理念并没有过时,只不过要想做得好、做得自然、用料出色,就非常考验厂家的调校功夫,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北欧音响界的“老资格”
Copland这个品牌也算是北欧音响界的“老资格”了,于1984成立于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距今也有近40年的历史。Copland品牌的创始人和首席设计师是Ole Møller,他在音响界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另一家丹麦著名且历史悠久的黑胶唱头专业品牌Ortofon。在Ortofon,Ole Møller主要从事黑胶唱头及录音室专用放大器的设计,同时还从事低噪声放大器的开发,以还原来自MM(动磁)和MC(动圈)唱头的微小信号。这一经历为他后来创立Copland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opland品牌成立之后,Ole Møller意识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技术的进步为放大器电路的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于是他致力于将自己在音频电子领域数十年的经验融入到他的工作中。也正因为此,Copland品牌凭着一流的放大器和CD播放器而享誉全球,为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发烧友粉丝们的热情,同时还获得了音响媒体的一致赞誉和一系列著名的行业奖项。
说老实话,Copland品牌产品的宣传是相当低调的,很难见到它有大张旗鼓的推广。不过,官方网站的首页上倒是相当高调——“Not all watts are created equal.”(并非所有功率的产生都是一样的。)这暗示着Copland品牌对于自家放大器产品的无比信心。
目前,Copland品牌官网上公布的现售产品并不多,主要包括3款CSA系列的合并放大器、1款CTA系列的合并放大器和1款数字/模拟转换器/耳机放大器。这次试用的CSA150混血合并放大器即是CSA系列中最高端的一款。从CSA系列放大器各自的输出功率来看,正是其型号数字的来源。最为值得注意的是,CSA系列放大器全部是“胆石混血”式设计,均在输入级使用电子管,搭配功率放大部分使用MOSFET场效应晶体管,凸显出厂家对这种设计的坚持。
作为全系列的“老大哥”,CSA150明显体型要大一些。银灰色铝合金面板的设计是典型的“北欧简洁风”:左、中、右三个圆形形成了和谐的平衡感,正中的圆形是信号源指示盘,用蓝色LED灯来显示被选中的信号通道,红色LED灯显示开机状态;左侧的圆形是信号源选择旋钮,手感段落清晰且有弹性;右侧的圆形则是音量控制旋钮,手感非常柔顺,显然是所用的Alps品牌Blue Velvet(蓝丝绒)音量电位器的功劳,精细的印字更让人有仪表盘的错觉。此外,TAPE通道和暂停按键都是点状轻触式。值得注意的是,当采用数字信号输入端子输入时,需要先将主信源选择旋钮切换到“D”档,然后就可以用面板左下角一个小型的拨杆旋钮切换数字信号通道;面板右下角则是直径6.35mm的耳机插孔,方便耳机发烧友们享受音乐。
背板上,CSA150除了两组粗大的音箱接线柱外,输入/输出端子的分区非常清晰易读。最左边的是特别照顾黑胶唱盘爱家的MM(动磁)唱头输入端子,然后依次是3组非平衡RCA模拟输入端子、1组全平衡XLR模拟输入端子。模拟输出端子则是2组非平衡RCA端子,分别针对磁带输出和前级输出。数字输入端子方面比较丰富,分别有1组同轴、2组光纤和1组USB端子,并且还可以外接蓝牙天线。USB端子自带有效电源,支持32bit/384kHz规格,如果使用Mac OS或Linux电脑,无需驱动程序,Windows用户则需要下载专用的驱动程序。
CSA150的内部布局非常饱满,所有元器件安装在防磁铝质底座之上,配备了一只超大容量的环型变压器,配合6只大容量电解电容为整机提供充足的电源,并且实现宽幅电源调节,通过对低电平和驱动级的主动调整,可以有效屏蔽市电波动和噪声干扰。
模拟信号输入端采用了1只6922双三极管电子管作电压放大和增益,兼容6DJ8和E88CC电子管。放大输出端每声道则使用2只MOSFET场效应晶体管。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信号处理环节,CSA150采用了来自ESS Technology品牌的Sabre ES 9018参考级数字/模拟转换芯片,使用了ESS专利的32bit超数据流帧DAC设计,能达到动态范围127dB和总谐波失真+噪声-120dB的水平,同时还支持DSD / DXD以及384kHz的取样率。同时,虽然CSA150不具备有线网络连接的功能,但可以选择安装蓝牙aptX模块实现无线网络连接,方便使用高清流媒体音乐服务。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电子管放大的声音比较柔美,音调丰富和谐;晶体管放大则在动态表现和驱动力方面更具有优势。那么,像CSA150混血合并放大器这样“胆石混血”的设计,究竟在具体表现上会向哪个方向倾斜呢?这确实是非常考验设计者能力的一关。
首先我用CSA150通过数字输入端子播放杜普蕾演奏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这张唱片的大提琴录音非常沉稳而生动,对于放大器的细节还原、音调、驱动力的要求较高。很显然,CSA150轻松地通过了测试,在试音中充分再现出了充满筋肉感和层层叠叠、扑面而来的压力的规模感,琴弦十足的力道和琴箱共鸣的丰富低频更让人非常满足,充分展现出场效应晶体管的潜力,Ole Møller的调校功底果然有一手!同时,这样出色的中低频表现并未掩盖声音的细节和质感,大提琴那种浪漫与沉郁的气质、庞大的箱体共鸣、琴弓在琴弦上的快速跳动也被还原得准确生动,感染力丝毫不减,让人沉醉其中。
而播放《歌剧魅影25周年舞台版特辑》时,你又可以体会到CSA150那种沉稳而宽厚的声底气韵,以及细密丰富的细节还原。歌手的歌喉显出独特的自然轻松感,单单是人声就已经令人感动不已。此外,歌手的距离感和高度感也极具真实性,人声的密度非常高,歌声中的细节也是粒粒可数。现场感的表现方面,可以感觉到泛音和残响相当丰富,上方的空间感很自然轻松地延伸,环境声极为密实,给人高贵而神秘的感觉。或许是设计师对于黑胶唱片的特质以及电子管放大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因此CSA150所还原出来的音场背景和音场的诠释能力,就非常接近黑胶唱片的深暗感和黑度,透明度也非常好,整体现场感极为强烈。
接下来,我又将CSA150通过蓝牙方式与手机连接在线播放高清流媒体音乐。蓝牙连接成功后,手机上会将CSA150识别为“COPLAND BT 000019”。在实际使用中,CSA150的蓝牙连接稳定而且流畅,高清流媒体音乐也被还原得清晰、饱满,感染力十足,同时还具有一丝丝甜润的味道,相信这也是“胆石混血”设计带来的额外好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