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黑膠唱機調節的神秘面紗,原來如此簡單

在LP時代,許多人終其一生聽LP唱片,然而,他們可能連唱頭要調整三個角度都不知道。只知道唱頭鎖上唱頭蓋,加上適當針壓就能唱出聲音了。從「知」的角度來看,他們可說是糊裡糊塗的聽着唱片。從「不知」的角度來看,他們才是真正幸福的LP迷,因為他們從來未曾感受到調整唱頭唱臂的痛苦。

調整唱頭唱臂有什麼痛苦呢?

第一:聲音不穩定;

第二:越調越迷糊:

第三:變數大多;

第四:要非常小心;

所以今日CD盛行真是讓大多數人從苦海中解脫。既然聽LP唱片那麼的痛苦,為什麼還有人甘之如飴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

第一:調整功夫的高低直接就影響到聲音的好聽與否,直觀就是能讓聽眾的耳朵滿意與否。

第二:LP是類比的聲音。類比聲音里有數位聲音所無法企及的許多細節,而且音質也更自然。這也是許多人仍不放棄聽LP唱片的主要原因。


對於那些要從CD時代跨入LP領域的新LP迷而言,他們恐怕就沒有這些基本功夫。因此,我在這裡想以最簡單的方式來為這些新鮮人講述調整唱盤系統的八大基本功。有了這八大基本功之後,您再往更細微的地方去發展,很快的就會有所成就。

第一步:調唱盤、轉盤的水平  

這裡所說的唱盤包括整座唱盤本身以及轉盤。尤其是轉盤,如果轉盤本身沒有水平,那就沒什麼戲好唱了。為什麼?由於它不水平,抗滑會有問題,唱片溝槽二側受力也不同。這樣一來,許多問題就會產生。

調整方法:使用水平儀。水平儀有二種,一種是圓形中間有孔的,可以套在轉軸中央。另一種是長型的,可以測較大面積的表面水平與否。最好的方法就是二種都準備,先用長型水平儀側唱盤水平與否。然後再用圓形的測轉盤水平與否。至於要如何調轉盤的水平,由於各種唱盤的懸浮系統都不一樣,因此無法在此詳述。

檢驗成果:以目視檢驗,看氣泡是否在中間就對了。

第二步:調唱頭超距(Overhang)    

超距(Overhang)指的是唱針超過Platter軸心的距離,這個距離會隨着每支唱臂的有效長度(唱臂支軸到針尖的長度)與補償角而有所不同。為何需要超距呢?因為如果沒有超距,固定支點唱臂在循軌時的誤差反而更大。當一支唱臂在設計時,都會有它的「有效長度」;當長度越長,唱臂就越能接近在正切的直線上循軌,失真越小。而超距的功能,就是方便用家調整到最精確的唱臂有效長度,將循軌誤差降至最低。當超距不對,最明顯的差異,就是當針尖循軌至內圈時,失真會明顯增加。要知道超距是否正確,只要查到該唱臂的超距,再用尺規測量即可。同時,很多唱臂的唱頭蓋上會刻意預留鎖螺絲的長條空間,那是方便用家日後自行更換唱頭時,可以精確抓出該唱頭的超距。若唱頭蓋上沒有預留調整空間,在一開始安裝唱臂時,就要將超距的距離算進去,才不會產生過大的循軌角度誤差。

調整方法:通常唱臂規格上都會告訴您超距是多少。如果您有量測的工具,就可以用它來量超距。如果沒有,也可以放一支尺在轉盤軸心旁,然後將唱臂拉到尺旁,看看唱針的超距是多少。

檢測成果:目視即可。千萬不要小看超距,一定要將唱針調整到正確的超距位置上,否則,循軌失真會加大。

如果您使用正切型唱臂,那就不必調整超距,只要將針尖定在正切線上就沒有循軌誤差了。當然,要將針尖完全準確地落住整條正切線上,還是需要花功夫調整的。

第三步:調整唱頭方位角(Azimuth)

方位角(Azimuth Angle)是第二個調整唱頭必須了解的角度,它的調整重點與水平角差不多,只是水平角是在調整唱頭的往左或往右,方位角則是調整唱頭的順時鐘與逆時鐘。調整重點,同樣是盡量讓唱針處於垂直水平的角度,讓唱針在溝紋里循軌時,不會嚴重往左右的其中一邊偏移,造成針尖單邊磨損,也會讓左右聲道的音量大小不平衡。調整方位角的工具有很多,包括Clearaudio推出的方位角測試器,或者你可以找音響店家購買超迷你水平儀,小到可以直接放在唱頭蓋上,這樣也可查看唱頭的方位角是否有偏移。也可如同先前一樣,從唱頭的前端、側面,以及上方去觀察唱頭四角的邊緣與測量卡格線上的水平關係。但要調整方位角,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多數唱臂的唱頭殼都是固定的,若有發現方位角偏移的情況,多數也只能從唱頭與唱頭殼之間加上墊片來進行校正。

 調整方法:調方位角就是自己面對唱頭,將唱頭朝順時鐘或逆時鐘方向扭動。有些唱臂的唱頭蓋是活動的,可以藉扭動而調整方位角。然而,有些唱臂的唱頭蓋與唱臂是一體的,此時則要從唱臂根部調整。如果遇上整支唱臂都固定不可調的怎麼辦?此時就只好靠塞薄墊片在唱頭與唱頭蓋之間來調整了。

檢驗成果:傳統上,檢驗的工具就是耳朵。當您的耳朵聽到不尖銳刺耳、不幹澀、有光澤、定位明晰、音場後方與左右二側清楚、雜音少的聲音時,那就對了。

第四步:調水平循軌角(Lateral Tracking Anale)  

在調整唱頭時,有三個角度非常重要,它們是水平角、方位角,以及VTA。這邊先講水平角(Lateral Angle),它的目的在於維持唱針在循軌時,保持在溝紋里的左右平衡性。簡單來說,正確的水平角,應該是當你正面對着唱頭時,它不可以有任何向左或向右的歪斜,必須與你「正眼相對」。如果唱針的水平角調整不當,會導致唱針左右接觸到溝槽的時間點不一致而產生時間差,造成左右聲道相位干擾、定位不清晰,甚至樂器位置不精確等問題。要確定水平角的精確度很簡單,配合唱盤本身附贈的唱頭安裝測量卡,將針尖落在兩個Null Point上後,從唱頭的上方觀看,請務必確保唱頭能夠與測量卡上的格線完整對齊,而從唱頭的前方檢查,也務必要確保唱頭兩邊不可以有歪斜的情況,唱頭必須看起來完整「端正、不偏移」,水平角才算正確。

調整方法:假若您有格狀量規(Alignment Protractor),可以將唱針放在量規所定的針尖點上,然後以目視,看唱頭左右、前後的邊線是否與量規上的線條平行。如果不正,則將唱頭朝左或右轉動。請注意,前面的方位角是朝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扭動,而水平循軌角是朝左或右轉動。假若您手上什麼量規也沒有,也可以以唱頭蓋的左、右側緣線條為基準去調。

檢驗成果:還是與方位角、超距一樣,當您聽到最美、最不尖銳剌耳、最不乾澀、最有光澤、定位最明晰、音場後方與左右二側最清楚、雜音最少的聲音時,那就對了。

第五步:調垂直循軌角(Vertical Tracking Angle)

調整唱盤的最後,就是VTA(垂直循軌角),也是唱頭三個重要角度中的最後一個。調整唱頭的VTA要追求的,就是還原當初刻片刀頭在刻片時的角度,但VTA難就難在你並不知道當時刻片刀頭在刻片時的角度是多少,所以,老話一句,除了遵循標準的調整方式之外,更重要的,還要搭配用耳朵去聽,這樣雙管齊下,還有可能調出好聲。普遍來說,要調整VTA,首要條件就是要讓唱臂儘可能與唱片表面呈現平行,因此在調整VTA時,請務必要先將唱片放在Platter上,這樣測量完成才不會有高度上的落差。

調整方法:無論唱臂軸心是怎麼鎖緊的,調整時就只是鬆開螺絲,然後往上或往下調整「一點點」高度再鎖緊。請注意,我是說調整「一點點」。這個一點點並不是1公分或0.5公分,它應該是以0.1公分以下的「微距」來調整的。許多時候,我們只是用「彈指神功」在唱臂軸心上輕彈…下而已。為什麼只要調整這麼一點點呢?因為您在唱臂軸心上的高低調整一點點,就會是針尖在溝槽中垂直角度變化的「一大點」。以前,當唱臂軸心還是以一根螺絲鎖緊的時代,懂得精調V.T.A.的LP迷都苦於那根螺絲鎖不緊,聲音會跑。後來的唱臂改良許多,鎖不緊的問題得到有限度的改善。

調整後,我們要從唱臂側面觀察,看看當唱針停在靜止的唱片表面時,唱頭蓋頂、唱臂是否與唱片表面平行?依我的經驗,通常唱臂後面都要高一點點會比較好聽。不過,這高一點點如果不仔細看也是差不多平行的。

檢驗成果:通常,V.T.A.太高聲音會比較刺耳,V.T.A.太低聲音會比較沉或高頻失去光澤。到底要調到什麼地步,那真是只有天知道與您知道了。

講完唱頭三種角度的調整,在此我還要提醒各位二個很重要的關鍵。其一是以上我所說的調整都是假設唱頭的針桿沒有左右偏斜、唱針的針尖也沒有偏斜的理想狀態。事實上,大部分的唱頭針桿與針尖都是歪歪斜斜的。其實這就是為什麼唱頭會那麼難調的原因:您以為把它調正了,事實上它是不正的。我的意思是:有時候不要只相信眼睛所看到的「正」,而應該也相信耳朵所聽到的「正」。

其二是我再次強調「彈指神功」的重要性。當您調整水平循軌角、垂直循軌角、方位角後,所能使用的就是彈指神功,因為此時用手指去扭轉的力量已經太大了,唯有彈指神功才能將球彈進洞。至於彈的力量要多大,那就看您的功力了。

第六步:調整抗滑力(Antiskating Force)   

抗滑(Anti Skating)的用意,在於當唱針在循軌時,它其實是被唱臂往內(內圈)跑的拉力所帶動。若沒有抗滑,針尖就會偏向左邊溝槽而產生失衡,抗滑就是要有另一股力量,將唱針往另一邊拉,來導正唱針循軌時的誤差。若唱頭的方位角與水平角都安裝正確,音像卻始終偏一邊,這也很有可能是抗滑出了問題。普遍來說,抗滑可以設定與針壓一樣,例如針壓設在2.0,抗滑就設在2.0。但因為唱針在循軌時的變數實在太多,包括當唱針順着拉力被帶往內圈時,Platter在轉動,卻也產生另一股離心力將唱針往外拉,因此即便抗滑設定在與針壓同樣2.0,最終的細微調整,還是必須透過耳朵來驗證。

調整方法:有人會用光滑的測試唱片來調整,不過,光滑表面的唱片因為沒有溝槽,所以其摩擦力是與真正有音樂的唱片不同的。有人會看針桿偏向那一邊,而修正抗滑。最正確的方式當然是用顯微鏡觀察針尖的磨損情況,再解此調整抗滑力。

檢驗成果:總之,二聲道沒有特別的雜音,二聲道沒有失衡的現象,那就對了。

理論上正切唱臂不須調整抗滑力。不過,如果唱盤或轉盤沒有水平的話,也會產生側滑的力量,不可不慎。

第七步:調整針壓(Tracking Force)從唱臂的結構來看,要了解針壓並不複雜,你可以將唱臂想像成是蹺蹺板,一邊是唱頭與唱針,另一邊則是重鎚,當重鎚這邊的重量越往蹺蹺板的中間靠,便會減弱重鎚這端的重量而增加針壓,反之亦然。每顆唱頭的說明書,都會標示該唱頭的針壓建議值是多少,例如2.0g ± 0.5,代表你可以先將針壓設定在2.0,之後隨着聽感的喜好做正負0.5的微調。

調整方法:要設定針壓值,必須搭配針壓器(有電子式,也有一般機械式的),最保險的做法,可以先將重鎚放上後,先讓唱臂維持左右平衡(也就是兩邊的重量差不多),之後再慢慢將重鎚往中間靠,得到針壓值,這樣才不會因為一開始過重的針壓,導致唱針毀損。針壓也可以視為唱盤調音的手段之一,適度增加針壓,可加強聲音的密度與低頻量感;將針壓刻意放輕,則會讓音樂聽起來更為活生,一直以來也都有特定的族群偏愛這種調聲手法。但無論如何,針壓應該設為多少,沒有標準答案,建議在原廠針壓建議值之內,靠自己的耳朵反覆微調,才能玩出黑膠的調整樂趣。

檢驗成果:如果針壓太輕,則可能會有雜音增多以及音像會飄的問題產生,甚至無法循軌。此外,低頻的量也會減少。反之,針壓太重的話聲音聽起來比較沒有光澤。

第八步:轉速

目前大部分的唱盤都提供33又1/3轉與45轉兩種轉速,若Platter在轉動時的轉速不正確,會導致聲音聽起來很奇怪,例如將45轉的唱片以33又1/3的速度來播放,聲音就會顯得特別低沉。如果你手上的唱盤是全新品,理論上不會有轉速不精確的問題,但隨着唱盤的使用時間拉長,帶動Platter的皮帶有可能因為老化而鬆弛,進而影響Platter轉動的精確性,此時就需要更換上全新的皮帶。而了解唱盤轉速並不困難,只要配合市面上販售的測速盤即可解決此問題。

八大基本功看完,我想您會認為原來調整唱頭唱臂是那麼的簡單,並沒有前輩所說的那麼難。沒錯,如果您要達到60分的門檻標準,以上八大基本功已經夠用了。但是,如果您想要達到60分甚至90分的境界,那恐怕就非得有過人的毅力、敏銳的耳力,以及對音樂的正確品味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