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是个圆,总在循环往复。近几年,只要提及黑胶,话题都会被扯到“黑胶复兴”上去。当前聆听音乐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在数字化音乐席卷的大环境下,黑胶模拟的潮流和热度再次泛起,值得大家深思。黑胶唱片作为唯一一种既拥有模拟音频,又拥有收藏价值的实体唱片,它或许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
黑胶近况
在复古潮流的当下,黑胶再次焕发生机,黑胶,是音乐载体,也是生活态度,是潮流,也是情怀。与CD、数字音乐相比,黑胶的声音特质温暖、迷幻,声音从一圈圈的轮回中缓缓流淌,带着录制时刻定格下来的歌者气息,仿佛一个在诉说,一个在倾听。当虚拟数字音乐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反而愿意拥有更多实质的体验,这也使现在许多音乐人发行专辑时也会将发行黑胶唱片考虑其中,这似乎也是黑胶得以复苏的其中一个原因。
正如我们亲眼所见,近几年市场上的黑胶追逐者再次多起来。音乐的存储介质和播放设备一直在不断地更新进化,而数字化产品的出现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聆听音乐的方式。在这看似不可逆的数字化浪潮中,黑胶成为了一个少有的“逆流而上”代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音乐和音响爱好者回归信噪比低的模拟录音和黑胶唱片,而冷待了信噪比高的数码录音和便于使用和储存各种规格的激光唱片。黑胶唱片的信噪比再高也不过90db(一般87db已是极致),而数码录音如果以高格式取样和高格式重放,理论是可以达到130db。但是黑胶唱片特有的鲜活音色,再先进的激光唱片(包括蓝光、SACD等)都难企及。即便是在制作阶段超越了LP(黑胶唱片),在重播时,LP的物理摩擦电子扩音所产生的音色将是独有的。话说回来,很多顶级系统依然选择使用黑胶或者其他模拟音源究竟是为何?其实这已说明了模拟系统还是在一些地方明显优于数字系统,同时也说明了黑胶再次兴起的必然性。
黑胶唱片的诞生
1857年,法国发明家里昂·史考特(Leon Scott),发明了一种声波振记器,成为留声机的鼻祖。而第一次成功将声音保存了下来的,则是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的留声机。尽管这种设备非常简陋,而且录音的长度和效果都十分糟糕。为减少噪音及延长寿命,1887年,电话机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将锡箔滚筒改为涂了蜡的纸筒,并且以宝石针头播放。次年,爱迪生也改良了他的留声机,使用全部蜡制滚筒,并采用电池驱动。至此,滚筒式留声机的声音载体——蜡筒也最终定型。
由于滚筒式唱片的专利握在爱迪生的手中,这使得滚筒式唱片的普及性受到极大的约束。而碟形唱片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态。1891年,柏林纳研制成功以虫胶为原料的唱片,发明了制作唱片的方法。受到技术的限制,当时唱片的转速很快,达78转/分,使得一张唱片最多只能录不到3分钟。1948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Peter Goldmark研究改造了唱片,采用钻石做唱针,乙烯基塑料(Vinyl)为唱片材料,把唱片转速降到每分钟33又三分之一(100/3)转,并增加唱片沟纹密度,使得一张12英寸(约30厘米)唱片一面可播放近三十分钟的音乐。这就是——密纹黑胶唱片(Long Play,Lp)。LP的诞生带动了麦克风,放大器,扬声器等音响设备的一系列改革,第一次真正的将音乐带入了每一个平凡的家庭,堪称声音记录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蒙特威尔第《1610年晚祷》——Monteverdi “Vespers of 1610”
这是巴赫的《受难曲》诞生之前最好的巴洛克早期风格教堂音乐作品。当你临终前听着这样纯净的声音,仿佛有一群天使围绕在你的身边飞来飞去。你将欣然前往天国。
厂牌:Archiv
·维瓦尔第《四季》——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我们音乐当中捕捉到的季节,也是生命的季节。独奏小提琴令人眼花缭乱。
厂牌:Archiv
·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九位曲折前行独奏者的绝技。
厂牌:Decca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Mozart “The Marriage of Figaro”
在这部搞笑式的歌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歌剧杰作。
厂牌:华纳古典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Beethoven Symphony No.9
黑胶爱好者口中常说的“贝九”,一位耳聋的作曲家拥抱世界的巨作。
厂牌:华纳
·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Dvorák Symphony No.9,“From the New World”
以民间音乐风格创作的ur-American交响曲,质朴、思乡。
厂牌:SONY
好的黑胶唱片值得收藏,更值得一听再听!而播放黑胶唱片的黑胶唱盘,目前市场上也有不少选择,价格也是从几百到几十万不等,实在让人眼花缭乱。在这当中,奥地利宝碟Pro-Ject则相当照顾黑胶爱好者,其产品性价比高、定位涵盖丰富。Pro-ject兼顾不同需求的用家,无论是模拟新手,或是黑胶老玩家,Pro-Ject总有一款适合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