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篇文章的主角Ghibli,是喇叭,不是飛機,不是季風,也跟動畫無關。
單體好特別—38mm的軟半球高音
作為系列最小的一款喇叭,書架式的Ghibli使用一顆在全系列通用的T38絲質軟半球高音,以及一隻130mm的全頂式釹磁鐵中低音。這個T38高音單體,顧名思義,其直徑達38mm,比一般常見的高音單體寬了10mm以上。我也在其他喇叭上看過這樣尺寸的高音,但是那是環狀高音,不是球形凸盆振膜。Chario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高音呢?其實,這顆單體在Chario喇叭上行之有年了,之前著名的星座系列,還有我寫過評論的Studio系列,都用上這個高音單體。
單體直徑大,高音的向下延伸就好,我們從原廠提供的數據可以得證。常見的2音路喇叭高音的分頻點多設在2000Hz以上,我也見過設在1600Hz的。以上所指的是一般的動圈高音,如果是號角喇叭的壓縮驅動器,分頻點可以拉得更低,1000以下都不稀奇。但是,T38高音是一般的軟半球高音,他們竟然可以將分頻點拉到1270Hz,這個數字遠離了人耳敏感的頻率範圍。如果在分頻點有什麼頻率響應的銜接不完美,也就不太會被聽見,也就不會影響喇叭整體的聽感。高音單體周圍還有一個淺號角的導波器,這可以提高高音的效率,並且控制高音的擴散。
單體好特別—錐狀全頂式三明治振膜低音
中低音單體用上一個130mm的Rohacell Full-Apex振膜低音,這個振膜呈現內凹的圓錐狀,中央與音圈交接處沒有孔洞,自然也沒有任何防塵罩。該振膜為三明治結構,中央是Rohacell發泡材質,外部則包覆一層纖維,表面看起來還有coating。運用複合材料製作振膜,必有原廠的考慮,雖然Chario並未明言所為如何,但從這些手法也略可看出端倪,一方面提升振膜的強度,避免形變以出現失真;二方面在選料上講求質量要輕,才能保持單體的靈活;三方面則要控制振膜本身的阻尼,好發出原廠所期待的音色。單體背後的磁力系統也不簡單,用上了號稱永久磁鐵的釹磁鐵,磁力線密集而強大,具有優秀的單體控制力。
實木飾板與高密度板的紮實箱體
整個Aviator系列喇叭的箱體,都是以HDF高密度板製成,其密度比常見的喇叭箱體材料MDF更高。箱體兩側還加上了原木飾板,不僅有裝飾作用,更提高的箱體的強度和重量,有助於聲音的清純。說到這個,以前意大利還有好幾個用原木做音箱的喇叭廠,現在一個一個妥協了,為了降低成本,為了大量生產,為了避免箱體變形。不過,Chario依然堅持這樣的作法,在中階的Aviator喇叭上,加上了原木飾板,在高階的Academy喇叭上更是以原木製作箱體。堅持傳統的精神,令人佩服。
低音反射孔設於喇叭底部,這是Chario慣常的手法。這有幾個好處,第一,藏起低音反射孔,讓喇叭更美觀簡潔;第二,喇叭不受限於貼牆擺放,如果反射孔在後面,就不適合這樣放了;第三,反射孔排出的氣流透過與檯面或腳架承板的耦合,可以增加低頻量感;第四,減少空氣穿越低音反射孔所發出的氣流噪訊對聲音的干擾。原廠還特彆強調,喇叭工作的時候,內部的氣壓是很大的,一旦排出反射孔的空氣流速超過130km/h,就會有噪訊問題,因此,低音反射孔的長度、開口大小,都是經過實際的計算才得來的。
底部以四個橡皮腳錐墊起喇叭,讓Ghibli與接觸面維持一個既定的高度,好滿足原廠對低音反射孔效率的期待。喇叭整體的做工非常精緻,細節處理得很好。背面喇叭端子處,有鍍金的銘牌,彰顯出潛藏的高貴感。喇叭端子也是訂製品,表面鍍金的視覺效果很好。只是如果使用香蕉插,感覺端子的孔徑大了一些,喇叭線的香蕉插插入時,感覺不是很踏實。除非喇叭線的端子是可以向外擴張的,否則,更建議使用Y插。我也注意到,Chario喇叭多半端子都是single wire,也就是只有一組喇叭端子,並沒有將高音和中音、低音分開。這顯示出原廠對於分音器設計的自信。我曾訪問過Dynaudio的創辦人Wilfried Ehrenholz,他說他們家的喇叭也向來不做bi wire,只要分音器做的夠好,就無須畫蛇添足。看來,Chario所見略同。
擺位需花點心思,可從原廠建議出發再行微調
試聽在U-Audio的試聽室進行。搭配的擴大機是Linear Acoustic LAV-60 MK2,訊源則是以MacBook Pro當數字轉盤,透過Audirvana Plus播放iTunes里的音樂,譯碼則由Micromega MyDAC代勞。原廠建議Ghibli距離聆聽位置至少兩米以上,喇叭需要toe in,讓單體對準耳朵。這樣聽來,細節最豐富,但是音場不夠自然,這不是我慣常的擺放方式,聽了沒幾分鐘,我決定不按原廠建議來。
我先試着讓喇叭正面朝前,這樣聽起來,音場開闊自然,但是感覺高頻略暗,音樂細節稍嫌不足,音樂略欠活生。於是,我開始試着將喇叭漸漸內傾,根據我各人喜好,後來讓間距約1.7M的喇叭內傾約9度,我則坐在距離兩喇叭中心點2米多一些的位置上。這樣聽起來,感覺不管是音場、細節、結像都達到一個均衡,讓我最滿意。當然,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不同,在不同的空間里,擺位方式也不一樣,沒有定於一尊的作法。重要的是:這樣擺起來的,您喜歡不喜歡,您在欣賞音樂時能不能聽見更多音樂里的內容。
中頻溫暖有韻味,質地柔軟能美化聲音
Ghibli的中頻表現相當傑出,厚實而有溫暖韻味,聲音沒有一點是空洞的,扎紮實實,有血有肉。高頻的延伸並不特彆強調,在它身上沒有那種高頻延伸帶來的飄渺空靈,也不是那種閃亮華麗的高頻光澤,但是聽起來,高頻有密度而且帶着暖意。低頻的延伸並不比其他同體積的書架喇叭更佔便宜,但是它在低頻中下段的量感充分,得利於低音反射孔朝下的設計,讓人有種低頻豐滿的錯覺。書架喇叭先天的弱勢就在低頻和能量,這是物理的天限,這麼小的容積,這麼小的單體,能推動的空氣量有限。但是,Ghibli聽起來已經與一般的小型落地喇叭相近,這些小型落地喇叭的低頻多半標到45Hz上下,Ghibli的低頻截止點標為60Hz(-3dB),但是聽起來頗有氣勢,彷佛更低。
聲音的質地性走柔軟,略帶暖意,不管放什麼音樂,聽起來都很舒服。就算喇叭內傾擺放,也不感覺高頻刺耳尖銳。柔化了高頻,也美化了聲音。有的現場演唱會錄音,在某些系統上聽,可能會顯出一些白熱或刺激,音響的音量越大,越是感覺如此。在我聆聽Chario喇叭的經驗上,這些都不是問題。我先聽了Aviator的另一對喇叭Amelia是如此,再聽Ghibli,仍覺得這些Chario的聲音美學也可見於其上。
低頻飽滿且有書架喇叭罕見的寬鬆特質
聽Celine Dion的巴黎演唱會現場專輯,這場音樂會熱力四射,透過Ghibli,我聽到了演唱的熱力,聽到了現場的激情,卻不覺得有什麼得讓我把擴大機關小聲的噪耳嘈雜之感,相反地,我越聽開得越大聲。第一曲「J’attendais」開頭,全場鼓噪歡呼,可以感受到一個寬廣深遠的空間,這是書架喇叭嗎?這氣勢可不小啊!Celine Dion的歌聲出來,我聽到了厚度很好,還仍保有相當解析的人聲。人聲有厚度,聽起來才會有氣力,有解析,才會有真實感,兩者兼備,這樣的人聲才能及格。接下來的分數高低,就看在厚度、解析、密度上的表現到底有多好,而且看看有沒有什麼附加的韻味、甜味可供加分。Ghibli在LAV-60 MK2的驅動下,倒是不顯什麼甜潤芬芳,恐怕這兩者都不是這個味道。但是,歌聲卻很紮實飽滿,那個活生感不是建立在豐富的繁瑣細節上,而是基於聲音實體、實像的建立,那是另一種聆聽上的親近感。我上一次聽到這樣溫暖厚實的感覺,是在外試聽Amphion Argon 7LS落地喇叭,當時,一放這張,連陪我一起試聽的經銷商也停下滑手機,跟我一起聽。不過,後者可是多達4隻低音單體的落地喇叭,Ghibli卻只是一對1顆低音的書架喇叭。可見其確實不簡單。
鼓聲是飽滿的,特別是大鼓下去,還有一層漫溢開散的低頻。在我聽過的眾多書架喇叭中,這個體型,發出這樣寬鬆又飽滿的低頻者,還真不多。我得重申,Ghibli的低音單體可只有130mm而已,不過是個5吋低音啊!有的書架喇叭因為本來低頻延伸就有限,索性追求更快速、更結棍的低頻,我自己在家裡用的PEL Quattro Plus就是這樣的取向,但Chario卻讓Ghibli呈現了書架喇叭少見的寬鬆低頻。這張專輯的前三軌都有澎湃豪邁的鼓聲,透過Ghibli聽起來,堪稱過癮。
細節呈現有真實畫面感
聽Eric Clpaton的MTV不插電演唱會,因為不插電,所以樂器的質感比起上一張Celine Dion的更自然一些。Eric Clpaton的鋼弦吉他撥奏和刷奏都相當清晰,左手在換壓琴格時,指腹在琴弦上輕滑而發出的聲響具有很好的實在感,沒有一點似有若無的不確定性,一聽就知道演奏者的左手在做什麼。其他諸如演奏時,演奏者拍打琴身,腳步跺地的聲音,也顯出了音樂的現場感。Ghibli雖然有着暖厚聲底,活生感還是相當不錯的。而且它還能讓音樂聽起來沒有壓力,這就不是其他書架喇叭所辦得到的,其他書架喇叭可能一開大聲就容易緊繃,寬鬆度不夠,Ghibli就算大聲唱歌,也氣定神閑。
搭配擴大機功率不宜太小
不過,我也感覺到Ghibli的87dB靈敏度看來不差,實際使用卻還是對擴大機的輸出有一定要求。我用LAV-60 MK2來聽,聽Eric Clapton時,音量已經逼近11點方向,聽起錄音電平較小一點專輯,音量更開到趨近12點。原廠標示的最高承受功率為100W/ 8歐姆,但Ghibli的平均阻抗卻是4歐姆,對於電流的需求度比8歐姆更大。在我實際的聆聽經驗上,我覺得要讓Ghibli有更完整的動態表現,擴大機功率不能太小,它不是隨便就喂得飽的。
什麼音樂讓我興起這個想法呢?都是因為聽了Lost World「失落的世界」原聲帶的關係。在播放該原聲帶主題曲時,起初音量在10半方向,但是實在小聲,一點氣勢都沒有,我越轉越大,開到近12點方向,那磅礡的壯闊感才出來。一旦給它夠用的功率,Ghibli就不簡單了。它的音場是開闊的,它的鼓聲是飽滿的,它的低音好似有種添了超低音的感覺,我指的不是延伸,而是量感,Ghibli的低頻量感真豐滿!聽到第七軌「營救莎拉」,當中的打擊樂豐富而且活生,Ghibli讓這些打擊樂聽起來富有彈跳感,但是帶着一皮柔韌感。活生和彈跳別人也會,但這柔韌感就是Chario的拿手好戲了。
音樂呈現輕鬆舒服,毫無刺耳緊繃
聽Gil Shaham的小提琴演奏,辛諾波里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Shaham的琴音帶着甜潤而溫和的光澤,不是那種奪目耀眼的的光芒,而更像是曖曖內含光,展現溫厚篤實的氣質。琴音的厚度很好,即便拉到高把位,有着銳利感,卻不太有侵略性,不覺刺耳或緊繃。雖然喇叭小,樂團的能量和規模感也煞有介事,以較小的格局,具體而微地重現舞台,聲音推送是柔軟緩慢而且溫和的,一點沒有咄咄逼人。用Ghibli聽音樂是一見十分輕鬆舒服的事。
聽小編製的呢?Ghibli當然更優遊自得。聽Françoise Gnéri和Denis Pascal合作的布拉姆斯與舒曼中提琴奏鳴曲,這張由法國BNL出版的專輯,錄音溫潤有光澤,音樂更是美極了。布拉姆斯將單簧管奏鳴曲改寫成中提琴奏鳴曲,舒曼的那手本是小提琴奏鳴曲,但中提琴演奏家Françoise Gnéri卻將之改成以中提琴演奏。Ghibli本身醇厚的音質更能彰顯中提琴的韻味,增添了甜潤滋味卻又不不會過份甜膩。鋼琴展現了溫暖的木頭味,琴音顆粒圓潤,左手和弦能有豐富的琴身共鳴。Ghibli表現鋼琴時受限於體積,唱起貝多芬的漢馬克拉維少一股氣,但是唱起這種溫和浪漫的曲子,則顯得如魚得水。
絕非妥協產物
我比較Amelia和Ghibli兩款喇叭,它們使用了同款的單體,只不過,前者是3音路4單體的落地設計,箱體更大,低頻更豐滿,中頻也更厚實,規模較大的音樂聽起來也氣勢更足一些。但Ghibli的低頻少一點,相形之下,中高頻的解析似乎更好一些。這種差異在他廠的書架喇叭與落地喇叭間也可見得,有時如果不追求完整的頻率響應,書架喇叭往往更容易發出細膩精緻的聲音。Ghibli也是這樣,雖然是Aviator系列最小的一款書架喇叭,聲音表現卻不讓其他體積更大的喇叭專美於前。選它,不是基於妥協,而是展現一種聆聽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