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數字音樂沒有模擬味,Playback Designs Merlot D/A轉換器/耳放

說起DSD,應該沒有哪位比Andreas Koch更具發言權了,這位仁兄就是Playback Designs的創辦人,早前在瑞士的Studer Revox工作,有不少成績和影響世界的發明。而在1993年,SONY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分公司請他協助開發數字錄音系統,2年後SONY公司和飛利浦公司聯手推行SACD和DSD規格的制定,為了搶注專業錄音市場,SONY請Andreas擔任首席工程師,專註於DSD數字領域以及錄音與編輯器的研發,為了令新格式在推廣和應用上更不受限制,於是打造了這個Sonoma的工作站項目。
 

這一項目開發出了多軌SACD錄音與剪輯工作站,時至今日仍是全球唯一真正1 bit DSD錄音與剪輯設備。也正因為此,Andreas Koch被行業內尊稱為「DSD格式之父」。在SACD和DSD輝煌一時之後,隨着隨身數字音樂的大行其道,實體唱片的需求銳減,Andreas Koch的團隊也只能解散了。之後,Andreas Koch與原團隊中的另一位模擬音頻技術「大神」Bert Gerlach一起創立了emmLabs品牌,繼續研究DSD的技術。但Andreas Koch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於2007年在美國加州創立了Playback Designs品牌,專心打造屬於自己的產品。
 
而早前,我在力高音響見識和領略了一款同名為Sonoma系列的「三件套」:Merlot(DA數模轉換器)、Syrah(音樂服務器)、Pinot(AD模數轉換器),以精緻的外觀吸引着數字音樂玩家。
 
內部解碼架構
當說到DSD這個問題時,最值得吸引我們顯然是Native原生解碼的問題。從參數上可以看到,Merlot最高支持DSD 11.2MHz(DSD256),而PCM方面則最高支持32bit/384kHz。Merlot嚴格採用1bit解碼架構,相比市面高級解碼器所使用傳統的ESS和AKM芯片,Merlot反其道而行,採用了Xilinx Spartan FPGA架構。對於很多工程師來說,大部分芯片在處理DSD信號時都存在極高的雜訊和較低動態範圍(這一點明顯有別於PCM),但作為「DSD格式之父」而言,他更是遊戲規則的創造者,對於如何更好地對原生DSD音樂進行解碼播放顯然盡在掌握中,而Xilinx Spartan FPGA架構的採用更是Merlot的核心優勢以及籌碼之處。
 

國內目前不少頂級的解碼器都在追求Native解碼設計,依然圍繞ESS和AKM的指標和性能進行最大限度地開發和榨取,但卻未能真正脫離芯片框架對DSD實現「真正」和「正統」的Native解碼。針對此,Merlot則採用1Bit DSD的採樣,中間不經過混音、等化、後期,把最原生的一面表現出來。為了達到這種最原生的解碼,並與DSD音樂進行等口徑接軌,Merlot嚴格按照1bit DSD架構進行解碼,同時時鐘系統採用了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微電子機械系統為基礎,而非傳統的晶體振蕩器,此訂製系統的時鐘誤差甚至比晶體振蕩器更低,從而極大限度降低Jitter(時基誤差)等問題。
 
Merlot除了解碼功能外,前面板上還具備6.35mm耳機接口,沒錯!針對模擬部分則由另一位著名工程師Bert Gerlach擔當,這位大神在研發巨無霸SPA-8展現了自己的才藝,即使如此細節的地方也依然又這位專才來擔當,面板的音量旋鈕就是專為耳放而設計。在耳放線路上,Merlot DAC同樣走全模擬方式,每一個調節變化都極為細膩,另外採用N5532做運放,計算機繞過模擬輸出,由DAC端直接驅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把這款機子定義為解碼/耳放產品。
 

在機背面板上,數字接口應有盡有。與大部分解碼器一致的設計,分為解碼模擬輸出部分(含RCA和XLR輸出),數字輸入部分包括同軸、AES/EBU、USB Type B(這個接口上寫着Sever,也是對接Syrah音樂服務器)、專用光纖(PlayLink)。這個專用PlayLink不但可以連接Pinot模數轉換器,同時也可以與OpBox組件連接使用(這是Playback Designs針對OPPO-103、103D、103DSE藍光機使用,通過跳過播放器內的訊號處理工作,把訊號直接通過數字訊號以光纖方式傳輸到Merlot中解碼),除了藍光盤片外,更能直接讀取SACD上的信息,把原生的DSD碼流輸出,為了更好把DSD碼流傳輸到Merlot上,Playback Designs專門針對OPPO 103設計了插件,實現DSD原生碼流進入Merlot中解碼播放。
 
另外,Sonoma系列的產品在數模兩大體系上,甚至是針對母帶的模數轉錄,曾擔任過SONY首席工程師的Andreas Koch十分清楚,只要在源頭抓住數字和模擬母帶的接入,發燒的源頭基本完滿,而事實上Sonoma系列的設計和應用正是如此,而Merlot顯然是整個環節中的核心。可見,能稱得上「DSD格式之父」的Andreas Koch絕對不是等閑之輩。
 

跟黑膠一樣充滿模擬味
現場搭配的系統前級是ATC CA2立體聲前級(自帶唱放功能),後級使用的是P2 PRO專業版雙單聲道後級放大器,另外也接入Oracle Audio CD 2000 CD MKIII轉盤,但為了更好發揮DSD的解碼能力,現場也用到Syrah音樂服務器進行接入,如果希望獲得原生Native DSD解碼,建議採用專用的Playlink進行連接。
 
在播放Sting《All This Time》專輯中的《Fields Of Gold》,儘管演繹方式和音樂風格跟Eva Cassidy有很大的不同,但通過Sonoma系統的演繹,音樂背景展現極為乾淨,動態的把持到位了得,寬鬆的音樂演奏帶來了歡快愜意的一面,這一次跟我早前聆聽的效果基本一致,不過這次搭配的下游系統,不論功率以及細節表現都更為完美。搖滾吉他的伴奏和節拍把「搖滾詩人」的演唱更顯突出,脫箱之感輕鬆而得。
 
接着播放DSD64(2.8224MHz)音樂文件,《The Dave Brubeck Quartet》中的《Take Five》四重奏樂曲,Dave Brubeck彈奏的鋼琴在Sonoma系統的還原下聲音展現出硬朗的顆粒感,但模擬味已經十分出色,聲音中性,剔透感極強。整段曲目下來毫無拖泥帶水之感,演繹一氣呵成,把現場錄音的龐大舞台環境再度清晰還原。強烈變化的節奏,在Sonoma下捕捉得十分清楚,每件器材的定位都輕鬆再現,給人如再臨現場之感。播放更高格式的 DSD 256(11.2896 MHz)《Blue Coast Collection》的《Looking For A Home》,藍調風格的人聲在Sonoma系統中展現出一種充滿密度感和張力感的特質,動態的起伏十分自然,沒有因為高分析力而產生爆音,整個曲目呈現出一種模擬的耐聽感和線性感,把男聲的嗓音烘托出了一種暖暖的感情,唱腔高昂而不刺耳,整個系統把男歌手塑造出一種血肉感和清晰的輪廓感,耐聽帶模擬味道,這就是DSD真正的魅力所在,讓我對數字音樂產生全新的理解。
 

如果希望發揮解碼Merlot的DSD威力,我覺得最好搭配上述使用的Syrah音樂服務器和OpBox,這樣你就能通吃豐富的DSD音樂文檔以及SACD唱片了,這樣也最大限度榨取Merlot該有的價值。
 
技術參數:
解碼:≥384kHz PCM & ≥11.2MHz DSD
輸入接口:USB、AES、Coax、PLInk
耳機輸出具備獨立音量控制
模擬輸出:具備RCA和XLR輸出接口
分離式解碼線路
軟件韌體升級
支持電腦Recording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