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唱片“头版”与“再版”的区别

近几年,只要谈及黑胶,话题都会被扯到“黑胶复兴”上去。事实上,大众重燃对黑胶的热情从如今很多音展中便可发现一丝迹象,不少顶级系统的音源部分开始选择用回黑胶。
 

在我看来,黑胶的热度再次被带起来,当中原因不仅仅在于怀旧思想“作祟”。可试想,在黑胶唱片、磁带、CD等各种音乐记录材质中,黑胶唱片的音质最接近原声。众多重量级演奏家、指挥家、大乐队及歌唱家等的作品,大多数以黑胶唱片作为首发材质。
黑胶鼎盛的六七十年代,恰好正处于全世界古典音乐乐团演奏的鼎盛时期。且看指挥家卡拉扬、波姆、克莱伯,歌唱家帕瓦洛蒂、多明戈、台巴尔蒂,钢琴家鲁宾斯坦、肯普夫、古尔德,小提琴家海飞兹、大卫·奥依斯特拉赫,都在这个时代风云际会,同时留下精彩录音。时至今日,一些老字号的唱片公司还未能全部翻录成CD,要找一些稀有的演奏作品,往往还得投身茫茫黑胶大海中去淘。这是属于黑胶唱片的魅力,也是属于原声音乐的魅力。

黑胶的“头版”与“再版”
黑胶唱片对于版次的区分鉴别相对比CD来说要更严格,黑胶又称LP,long play,是立体声黑色赛璐珞质地的密纹唱片。黑胶唱片一般按照转速分为33 1/3转(简称33转),45转和78转,市面上大部分唱片属于前两者。

而我们所说的“头版”黑胶,通常都是由开盘母带,通过制作直录成黑胶母带,再压膜批量生产的,音质最好。而母盘通常只有一个,压制的数量有限,一般会有DMM(DIRECT METAL MASTERING)的标记,市面上一般认为头版最有收藏价值,有些发行量少又已经绝版的珍品甚至能达到古董级别,价值不菲。其工艺流程是由声能转换为电能再转换为机械能,不是通过磁带录音、混音、放音再进行刻制的录制程序,能将原声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音质最好。直刻母盘只有一个,压制的头版唱片数量很有限,母盘一旦报废就意味着绝版,所以有DMM标志的黑胶唱片收藏价值最高。而“再版”唱片则应用首版/头版唱片铜板压膜,用铜板在复制的唱片,以后的版次也大致同理。再版有可能是非母带制作,而且就算是母带制作,母带也会因为继续使用而有损耗,因此产生失真。当然还有用CD来当作母带制作黑胶,这样每次制作都会损耗,也就是说,以CD为母带制作的唱片,原理上来说绝对不可能超过CD。
 

如何区分?
唱片的片芯上印有唱片的品牌、系列与编号,还印有音乐内容、段落、放唱时间、演奏者、演唱者,还有录音年代、转速以及立体声/单声道的识别标记等,为使用者提供了唱片的主要信息。紧靠片芯外边缘通常还印有一些暗刻的文字和数字,这是刻版的专业数据。这些标识往往会透露出一些信息,比如版本、年代等收藏者在意的信息,发行年代不同也会造成版别不同,这也与上文的版本区别有些关联。版别有很深的学问可究,也算是收藏最大的乐趣了吧。

介绍几个代表性唱片公司
在早期著名的唱片公司有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DGG)、Decca Record Company(Decca)、Electric Musical Industrial(EMI)、Mercury Records(Mercury)、RCA Victor(RCA)、ColumbiaGraphophone Company(Columbia)等。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唱片公司之间也有过合作,有过竞争,也有过吞并。

大花是指DGG公司在1958-1970年之间生产的唱片,一般都是大花版。而什么是“红头黄标”?这是DG公司某些录音因某段时间内版权问题的关系只能在某一区域里销售,于是就有了红头大禾花的包装区别,所以,红头大禾花就比普通大荷花少多了。而Decca公司向来以录制大场面,大交响乐团,歌剧等出名著称——最具代表意义的便是索尔蒂爵士在旗下录制的圈套的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Columbia唱片公司推出的唱片大致分为单声道版和立体声版,在1968年之后单声道版本基本停产。立体声的CBS唱片在模拟录音时期基本上就是大体的三种形式——六眼版,两眼版和无眼版。

后话
当你热衷购买一堆黑胶唱片、热衷收藏各式各样的黑胶唱片时,千万不要成为“唱片仓库管理员”,与其把唱片束之高阁,不如配置合适的黑胶唱盘,让自己成为“黑胶发烧友”。而黑胶唱盘入门玩家当然首推奥地利的超高性价比品牌“Pro-Ject”,产品定位上,Pro-Ject兼顾不同需求的用家,无论是模拟新手,或是黑胶老玩家,Pro-Ject总有一款适合用家。而唱头上,小编会选择Pro-Ject的天作之合——Ortofon。丹麦高度风Ortofon是个百年唱头品牌,到如今可提供从唱头到耳麦、从音频线材到骨骼导体助听器材等产品的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