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期,我們向大家介紹了Robert Koda全新的Takumi K-160單聲道後級放大器,通過對創始人Robert Koch的訪談和對K-160的測試聆聽,我們對品牌一直所貫穿的純甲類線性理念得到比較全面的了解。如果有留意我們之前介紹的聽感,很多朋友會覺得十分稱奇,甲類聲音密度高不難發現,但要達到有「粘性」和「糯感」,好像只有美食節目才能體驗到了!而市面上很多號稱「純」甲類放大的器材,都標榜線性度、密度和模擬感出色,但要做到Robert Koda這樣放大器的效果,確實少之又少了,能體驗到這種特點的燒友自然更少!那好了,如此出色的表現,器材是如何「錘鍊」而成的呢?
看到Koda英文,這是被日化後的單詞,眼利的燒友會知道日本著名的電子管放大器品牌Kondo,事實上關係極為緊密。別看創始人Koda金頭髮高鼻樑(南非籍),但他曾經在英國Audio Note和日本Kondo工作過,跟隨過Hiroyasu Kondo近藤公康(Kondo創辦人)從事產品設計和研發,並一直深受Kondo品牌和日本文化的影響,而部分產品也有着Kondo的影子以及濃郁的日本匠人文化。Robert Koda LLC.成立於2008年,公司位於日本Sizuoka,之所以稱為Koda也有一些Robert Koch個人的原因。Robert Koch由於跟隨近藤公康,長期旅居日本,久而久之也融入到當地的生活,妻子Toyoda也是日本人,為了做出紀念,Robert把公司和品牌的名字由自己名字Ko與妻子名字Da相結合。而巧妙的是,妻子的母親娘家姓也為Koda,Koda家族來自日本Sendai區域,在布料織物製作上享譽國際,於是Robert Koch把產品名字定為Robert Koda。
擁有自己的品牌和公司,一直是Robert的理想。但由於對生產企業運作和商業經驗的缺乏,Robert十分珍惜在Kondo的工作,同時他在Kondo上也開拓了更加廣闊視野,也明白到Hi-End製造業所要面對的殘酷現實。但是不論怎樣,Robert Koch都一直懷着擁有自己品牌的不變方向。直到Kondo San離世後,Robert Koch覺得是時候開展屬於自己的事業了。
Robert Koda創始人Robert Koch
正式另起爐灶的Robert Koch,公司運營怎麼樣呢?設計理念和技術與Audio Note和Kondo有怎樣的分離?產品目前又有哪些呢?帶着這些信息,我在早前採訪Robert Koch時便進行了一些交流。Robert Koch表示,他在Audio Note和Kondo工作過程中學會了很多東西,其中Kondo的技術也讓他明白到甲類和線性精髓所在,因此在全新的公司和自己的品牌中,這種理念會繼續延續和貫徹。但由於Kondo是屬於十分傳統的電子管廠商,因此在早期的產品開發中Robert Koch也會加入電子管元素,其中K-70就是「膽石」混合式設計,可以看出Robert Koch不僅沒有模仿Audio Note或Kondo,甚至連運用Audio Note或Kondo名氣的想法也沒有。
K-15前級內部構造
除此之外,K-10和K-15-EX旗艦前級也使用了全晶體式設計,而最新的這款K-160後級更是如此。按照Robert Koch的表示,不管電子管還是晶體管,只要有利於音樂和聲音還原的表現,都會試圖用上,但他也提出,在大功率、速度和瞬態等表現方面,晶體管的優勢脫穎而出。因此可以看到,在技術的使用上,Robert Koch並沒有沉迷Audio Note和Kondo傳統的技術設計,例如在全新的K-160上更展現了他對純甲類超線性的追求和理解,而在當天搭配超級揚聲器Göbel Audio Divin大神曲時,所展現的驅動力和模擬感,可謂兩相兼得,實屬罕有!
Robert Koch目前的產品簡單清晰,所有產品均為Takumi系列,也就是「匠」系列,這一點已經標榜在機身上,十分醒目清晰。所有產品均為模擬放大器材,包括MC-ONE旗艦唱放,K-15-EX旗艦前級和K-10前級放大器,K-15一經推出便把K-10旗艦之名奪了,但事實上只要聆聽過K-15的朋友,很容易就回不過去。而後級放大器方面包括K-70和最新的K-160,而神曲工作室中與K-160搭配的自然是K-15的旗艦前級。
MC-ONE唱放
MC-ONE專為頂級唱頭全新設計,將提供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和音樂性,再度發掘黑膠唱片的極致效果。當中線路設計並不常規,一共三級增益,包括56、64和72dB,在72dB下噪聲為-78dB(A加權),採用巨大的過載餘量和適當的均衡拓撲結構。
K-10前級
K-10前級屢獲殊榮,而K-15是對K-10光環的擴展。K-10前級內部沒有電子管,是不折不扣的晶體管機,當中的技術可以歸納為幾點:核心的ITC技術(Inverted Transconductance Coupling)、DC Reactor電源供應、三種屏蔽機箱,以及訂製電阻的級進音量控制。
K-10前級
首先什麼是ITC技術,字面翻譯就是「反相跨導耦合」,簡單來說就是將晶體管經過特殊的排列方式,讓它可以自主消除電源引起的訊噪,因此音頻訊號中就完全沒有「電源供應線路」的聲音,聲音會特別的乾淨。而該技術另一個好處是,讓電路結構變得更加簡單,又可以消除某些元件引起的失真,讓失真低到只有0.00003%。能讓聲音如此之乾淨,還得益於DC Reactor電源供應線路與三重屏蔽機箱設計的功勞。通過電路上運用的扼流圈,並以分立元件構成零負反饋整流電路,為ITC提供非常純凈的直流電供應。機箱多級隔離也是至關重要,外層大機箱採用純銅製作,對於阻擋RFI和EMI等射頻起到極佳的效果,針對不同組件則採用不同厚度進行隔離。同時銅材密度大,重量沉,對於抑制諧振有着很好的表現。
K-15前級
其實K-10已經很不錯了,即使有很漂亮的測試數據,Robert Koda還是不滿意,因此有了旗艦前級K-15。K-15與K10一樣採用了獨家的ITC技術,其有助於將電源的影響予以隔離,同時降低失真,並達到最佳的動態範圍。內部線路採用全平衡設計,與K-10一樣內部加入厚實的屏蔽隔離。
同時音控和訊號切換都採用極其複雜的結構和材料,並採用全模擬和機械模式,為了不要使用電路板或繼電器,他們採用了手工搭棚,所有零件和接線都經過嚴選,甚至線材都為4N級高純度銀線和銅線等。部分講究的工藝更依仗有充分經驗的師傅,成本之高不言而喻。
K-70後級放大器
K-70後級放大器為三件式單端後級放大器,具備70瓦輸出功率,採用 「膽石」混合的方式設計,前端使用兩支5842單端三極管,5842高壓由6X5整流管供應,功率放大則採用晶體,所以K-70某種程度可以理解為晶體後級。但是到K-160,則採用了全晶體式設計,在4Ω下,能發揮230W高功率純甲類工作模式,相當驚人!K-70使用了32個大型晶體管,運行穩定,但到了K-160則把數量減少到24枚,在管理上自然會更加好,效率也提高了一倍。不但如此,K-160的失真度和訊噪比更是令業界同等器材所汗顏,K-160在8Ω,1KHz下5W輸出時僅有失真度低至0.0009%,50W輸出時只有0.005%,而訊噪比更是驚人,同樣8Ω負載下100W輸出竟高達125.5dB!按照Robert的介紹,K-160最大的魅力還在於你聆聽時的模擬感受而絕不僅僅是數據和數值。
Robert Koda依然堅持傳統的模擬音質、線路設計和機械操作模式,甚至連音量遙控都沒有的情況下價格也絕不便宜,但是憑藉真正匠人的工藝,讓甲類放大器的設計達到了極致的地步,從有着極強張力的模擬聽感上即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