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线性甲类再提纯,走进 Robert Koda 的匠人世界

上两期,我们向大家介绍了Robert Koda全新的Takumi K-160单声道后级放大器,通过对创始人Robert Koch的访谈和对K-160的测试聆听,我们对品牌一直所贯穿的纯甲类线性理念得到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有留意我们之前介绍的听感,很多朋友会觉得十分称奇,甲类声音密度高不难发现,但要达到有“粘性”和“糯感”,好像只有美食节目才能体验到了!而市面上很多号称“纯”甲类放大的器材,都标榜线性度、密度和模拟感出色,但要做到Robert Koda这样放大器的效果,确实少之又少了,能体验到这种特点的烧友自然更少!那好了,如此出色的表现,器材是如何“锤炼”而成的呢?

 

看到Koda英文,这是被日化后的单词,眼利的烧友会知道日本著名的电子管放大器品牌Kondo,事实上关系极为紧密。别看创始人Koda金头发高鼻梁(南非籍),但他曾经在英国Audio Note和日本Kondo工作过,跟随过Hiroyasu Kondo近藤公康(Kondo创办人)从事产品设计和研发,并一直深受Kondo品牌和日本文化的影响,而部分产品也有着Kondo的影子以及浓郁的日本匠人文化。Robert Koda LLC.成立于2008年,公司位于日本Sizuoka,之所以称为Koda也有一些Robert Koch个人的原因。Robert Koch由于跟随近藤公康,长期旅居日本,久而久之也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妻子Toyoda也是日本人,为了做出纪念,Robert把公司和品牌的名字由自己名字Ko与妻子名字Da相结合。而巧妙的是,妻子的母亲娘家姓也为Koda,Koda家族来自日本Sendai区域,在布料织物制作上享誉国际,于是Robert Koch把产品名字定为Robert Koda。

拥有自己的品牌和公司,一直是Robert的理想。但由于对生产企业运作和商业经验的缺乏,Robert十分珍惜在Kondo的工作,同时他在Kondo上也开拓了更加广阔视野,也明白到Hi-End制造业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但是不论怎样,Robert Koch都一直怀着拥有自己品牌的不变方向。直到Kondo San离世后,Robert Koch觉得是时候开展属于自己的事业了。

Robert Koda创始人Robert Koch

正式另起炉灶的Robert Koch,公司运营怎么样呢?设计理念和技术与Audio Note和Kondo有怎样的分离?产品目前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信息,我在早前采访Robert Koch时便进行了一些交流。Robert Koch表示,他在Audio Note和Kondo工作过程中学会了很多东西,其中Kondo的技术也让他明白到甲类和线性精髓所在,因此在全新的公司和自己的品牌中,这种理念会继续延续和贯彻。但由于Kondo是属于十分传统的电子管厂商,因此在早期的产品开发中Robert Koch也会加入电子管元素,其中K-70就是“胆石”混合式设计,可以看出Robert Koch不仅没有模仿Audio Note或Kondo,甚至连运用Audio Note或Kondo名气的想法也没有。

K-15前级内部构造

除此之外,K-10和K-15-EX旗舰前级也使用了全晶体式设计,而最新的这款K-160后级更是如此。按照Robert Koch的表示,不管电子管还是晶体管,只要有利于音乐和声音还原的表现,都会试图用上,但他也提出,在大功率、速度和瞬态等表现方面,晶体管的优势脱颖而出。因此可以看到,在技术的使用上,Robert Koch并没有沉迷Audio Note和Kondo传统的技术设计,例如在全新的K-160上更展现了他对纯甲类超线性的追求和理解,而在当天搭配超级扬声器Göbel Audio Divin大神曲时,所展现的驱动力和模拟感,可谓两相兼得,实属罕有!

Robert Koch目前的产品简单清晰,所有产品均为Takumi系列,也就是“匠”系列,这一点已经标榜在机身上,十分醒目清晰。所有产品均为模拟放大器材,包括MC-ONE旗舰唱放,K-15-EX旗舰前级和K-10前级放大器,K-15一经推出便把K-10旗舰之名夺了,但事实上只要聆听过K-15的朋友,很容易就回不过去。而后级放大器方面包括K-70和最新的K-160,而神曲工作室中与K-160搭配的自然是K-15的旗舰前级。

MC-ONE唱放

 

MC-ONE专为顶级唱头全新设计,将提供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和音乐性,再度发掘黑胶唱片的极致效果。当中线路设计并不常规,一共三级增益,包括56、64和72dB,在72dB下噪声为-78dB(A加权),采用巨大的过载余量和适当的均衡拓扑结构。

K-10前级

K-10前级屡获殊荣,而K-15是对K-10光环的扩展。K-10前级内部没有电子管,是不折不扣的晶体管机,当中的技术可以归纳为几点:核心的ITC技术(Inverted Transconductance Coupling)、DC Reactor电源供应、三种屏蔽机箱,以及订制电阻的级进音量控制。

K-10前级

首先什么是ITC技术,字面翻译就是“反相跨导耦合”,简单来说就是将晶体管经过特殊的排列方式,让它可以自主消除电源引起的讯噪,因此音频讯号中就完全没有“电源供应线路”的声音,声音会特别的干净。而该技术另一个好处是,让电路结构变得更加简单,又可以消除某些元件引起的失真,让失真低到只有0.00003%。能让声音如此之干净,还得益于DC Reactor电源供应线路与三重屏蔽机箱设计的功劳。通过电路上运用的扼流圈,并以分立元件构成零负反馈整流电路,为ITC提供非常纯净的直流电供应。机箱多级隔离也是至关重要,外层大机箱采用纯铜制作,对于阻挡RFI和EMI等射频起到极佳的效果,针对不同组件则采用不同厚度进行隔离。同时铜材密度大,重量沉,对于抑制谐振有着很好的表现。

K-15前级

 

其实K-10已经很不错了,即使有很漂亮的测试数据,Robert Koda还是不满意,因此有了旗舰前级K-15。K-15与K10一样采用了独家的ITC技术,其有助于将电源的影响予以隔离,同时降低失真,并达到最佳的动态范围。内部线路采用全平衡设计,与K-10一样内部加入厚实的屏蔽隔离。

同时音控和讯号切换都采用极其复杂的结构和材料,并采用全模拟和机械模式,为了不要使用电路板或继电器,他们采用了手工搭棚,所有零件和接线都经过严选,甚至线材都为4N级高纯度银线和铜线等。部分讲究的工艺更依仗有充分经验的师傅,成本之高不言而喻。

K-70后级放大器

K-70后级放大器为三件式单端后级放大器,具备70瓦输出功率,采用 “胆石”混合的方式设计,前端使用两支5842单端三极管,5842高压由6X5整流管供应,功率放大则采用晶体,所以K-70某种程度可以理解为晶体后级。但是到K-160,则采用了全晶体式设计,在4Ω下,能发挥230W高功率纯甲类工作模式,相当惊人!K-70使用了32个大型晶体管,运行稳定,但到了K-160则把数量减少到24枚,在管理上自然会更加好,效率也提高了一倍。不但如此,K-160的失真度和讯噪比更是令业界同等器材所汗颜,K-160在8Ω,1KHz下5W输出时仅有失真度低至0.0009%,50W输出时只有0.005%,而讯噪比更是惊人,同样8Ω负载下100W输出竟高达125.5dB!按照Robert的介绍,K-160最大的魅力还在于你聆听时的模拟感受而绝不仅仅是数据和数值。

Robert Koda依然坚持传统的模拟音质、线路设计和机械操作模式,甚至连音量遥控都没有的情况下价格也绝不便宜,但是凭借真正匠人的工艺,让甲类放大器的设计达到了极致的地步,从有着极强张力的模拟听感上即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