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話題,我們繼續探討有關皇帝位錄音的相關內容。上期我們已羅列出兩個觀點,有興趣回顧的朋友可查閱上月刊,下面將繼續提出更多觀點供各位討論:
第三個觀點:AB對比切換一定要快
有國外科研文獻表明:人類第一階段的直接記憶是1-30秒,因人而異,共同的是時間越長,記憶越模糊。30秒以後的是叫抽象記憶(腦放參與後,形成的一個判斷,或叫聽覺印象,而不是記憶的本身),並且聽的次數越多,記得越牢固。也是為什麼對於特別熟悉的音樂,可以不需要秒切換AB對比。
所以我只說一下我的對比方法(特別是不熟悉的音樂,聽熟悉了可以不需要這種方式), 現場對比先不說,只是錄音的對比:1、錄音先加圖片壓縮成視頻發微信上; 2、同一首音樂的在線MP3(廣譜大眾所接受的音質)先對比,然後把此首的無損放手機QQ音樂播放器中;3、開始AB對比,微信上一暫停,QQ音樂就會立馬接着播放,微信上一播放,QQ音樂就會自動暫停。這個切換是速度不超過一秒。
所以我不管是誰來錄,放什麼類的音樂,都不會差,錄音可以取得現在的小進展,關鍵的不是在於怎麼錄,而是長久反覆的以這類方式,反覆調試系統得來的。 其它的都是浮雲,不斷讓音響系統回放的效果貼近唱片音樂本身的效果,這才是終極目標,對手不是任何人,只是不斷顛覆自己。 也是我為什麼支持上述的國外文獻,因為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來不斷提升系統回放的效果的,我自己就是這種方法的受益者,不需要和任何人對比,只有唱片本身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展現才是終極追求。
第四個觀點:只有音響回放才是貼近現實
僅以2個聲道的Hi-Fi來說,我們隨時一個耳朵可以聽到2個箱子(2個聲道)的聲音,但耳機,呵呵,你一個耳朵就只聽得到一個聲道的聲音。人類靠聲音定位的幾個因素是啥?聲音到兩個耳朵的時間差(相位差)、兩個耳朵聽到同一個聲音的音量差(有些老功放帶左右聲道音量平衡,立馬可調左右聲道音量的大小,讓立體聲的虛擬結像可以左右移動),還與直達聲入射角度和早期反射聲入射角度有關,即耳廓效應,然後還有IACC(雙耳聽覺互相關函數,兩個耳朵聽到的聲音越接近,結像的點越小,位置越明確,不然就越大,範圍就越寬。)。而耳機則似一個緊貼我們人耳的小音箱。左耳聽不到右聲道的聲音,右耳聽不到左聲道的聲音,聲場寬度起步180度,如果是聽人聲,那人聲就噴着你的臉或腦門上發出來。
第五個觀點:撇開空間,不談聲場
很明顯,耳機這種沒有聲場的感覺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聲音相去甚遠,但是音箱通過電聲回放,也是無法精確地還原某聲場的,如果這樣我們應該去還原些什麼東西呢?關於複雜的聲場中的幾個關鍵因素如下:
寬度——感知聲源寬度( Apparent Source Width ,ASW ) 是屬於空間印象的一種感受: 由直達聲所決定的聲像寬度。這被認為是一個音樂廳的相當優秀的特性。或許是因為在欣賞演出當中缺少其他的樂趣,發燒友們就把精準的定位作為優秀聲音的標準,而有可能忽視聲源的寬度。
縱深距離層次感——通過在錄音中適當添加延時、反射聲,可以產生距離感,使聲音的位置聽上去比揚聲器的實際距離要遠。對於一個只用單只揚聲器放音的錄音作品來說, 我們仍可以聽出一個聲源距離我們的遠近。能夠在房間里或汽車裡昕到超出房間和汽車外殼距離的聲音是令人興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我們也需要給聽音者建立一個極近距離的聲音印象,有時候我們需要用這樣的聲音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皇帝位》中有專門一節深度測試演示,除了不同音樂音源和錄音的區別,人對距離的定位基本取決於房間中直達聲和混響聲(晚期反射聲)之間能量的比值。
空間感——被模糊定位的聲音所包圍,感覺處於另外的空間中。來自側面的聲音最為有效,包圍感所需要的延時超過80毫秒,Hi-Fi因為不像AV有N多個上下左右及後方的環繞音箱來模擬這種延遲,只能靠空間側後方的擴散和反射來激發,特別難得。人通過聲音而對空間大小的感知取決於反射聲,具體則分為混響時間和早期反射聲。混響時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錄音本身和房間的反射,所以即便是耳機也會有一定的空間感,但這種感覺不會隨着耳機型號而有本質的變化,總的來說只有音箱才能還原較好的空間感。
定位一一對於聲源位置的感知能力,最基本的是建立個前方聲場來模擬現場音樂會的情況。由上圖可以看出,相比於耳機,音箱系統存在更多的參量以形成準確的方向定位。而無論對於耳機還是音箱系統,聲道分離度和平衡/非平衡系統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聲場的方向定位。在《皇帝位》測試碟里,不光有寬度演示的前方9個點敲木魚,可以測試出你的前方定位的虛擬結像出來的間距是否均等,皇帝位是不是在兩箱軸線上,還有人聲的高低位演示,只需求一對立體聲就可以從前方頂上結像出來。
本期分享先到這裡,餘下觀點我們將在下期全部羅列。
文:楊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