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御品音響迎來了兩位大客,第一位是Robert Koda創始人Robert Koch,他曾經在御品音響銘器展上出席並講解Robert Koda器材的設計理念,目前安居日本,專註於Hi-End放大器深度研發。而第二位大客自然就是Robert Koch本次帶來的Robert Koda全新Ground Breaking突破性機型——匠心Takumi K-160單聲道後級(電晶體),在御品音響Divin Labs神曲工作室中直接驅動「大神曲」,效果讓人十分期待,為此我社應邀出席,一同領略Takumi K-160獨特的魅力以及與Robert Koch交流心得。
在到達御品音響Divin Labs神曲工作室後,御品Chris和Robert熱情迎接,聽音工作室中的匠心Takumi K-160單聲道後級已入狀態,一切就緒。在開展視頻訪談前,我們還是「先聽為快」。Robert Koda Takumi K-160香檳金的外殼、鍍金飾條和紅寶石,都充分展現了一絲不苟的日式精緻美,而最為代表性及標籤的,當數底部「匠心」二字。匠人之工藝,無不在日本頂級Hi-End設備中所體驗。據K-160資料介紹,這款單聲道後級在4Ω下,能發揮230W高功率純甲類工作模式,相當驚人!不但如此,失真度和訊噪比更是令業界同等器材所汗顏。K-160在8Ω,1KHz下5W輸出時僅有失真度低至0.0009%,50W輸出時只有0.005%,而訊噪比更是驚人,同樣8Ω負載下100W輸出竟高達125.5dB!按照Robert的介紹,K-160最大的魅力還在於你聆聽時的模擬感受而絕不僅僅是數據和數值。
Robert Koda從過去的機型設計,分別有K10、K15、K70,這幾款機型有着極高的客戶認可度,也是Robert Koda一貫展現有着電子管聲音特質的功放傑作,而在這次全新推出的K-160上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線路設計和驅動方式更改為電晶體,但最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現在K-160驅動大神曲方面,聲音依然展現「膽機」該有的「膽味」特性,而這種特性並非音染,相反卻是音樂模擬感的再現。帶着更多對K-160的好感和疑問,下面我與Robert Koda進行了簡單的交流。
問:能否簡單介紹一下你自己以及曾經的履歷,讓愛好者可以對你有更多的了解。
答:大家好!我叫Robert Koch,也是目前Robert Koda的創始人,我在音頻行業沉澱已久,12歲開始發燒,曾經負責過放大器和揚聲器的研發和製作。我爸爸是一名音響愛好者,並且有兩套系統,我小的時候就開始受感染。他有兩台非常奇特和低失真的放大器,連接我擁有的Rogers放大器後聲音變得更加好。自此我就開始對電子管放大器進行了研究,研究為什麼有些器材設計的時候很好,但是生產出來後卻不怎麼樣。隨後我有了很多接觸到Hi-End音響設備的機會以及眾多的行業商家,從此可以聆聽到例如Mark Levinson、Genesis等著名的大型器材。
出於這種興趣和動力,我打算進入音響製造企業,儘管我有着電子專業的興趣,但對於在企業工作還得了解和學習商業上的本質以及一些生產管理的學問。而在英國期間我有幸加入到Audio Note工作,並有了更多的機會更直接接觸日本Kondo廠家。隨着這種溝通的開展和Kondo San的到訪參觀,Kondo San十分賞識我,並邀請我跟隨他工作和離開Audio Note UK,Kondo San也沒有對我南非人的身份有所顧慮,同時我在Kondo廠家和Kondo San身上開拓了更廣闊的視野和學到了更多的東西,也更加明白Hi-End製造業殘酷的現實(產品從概念到成品需要怎樣的投入和付出,我從16歲就明白了這個道理並逐漸習慣了)。那時候我就很希望能去CES看看,並擁有自己的品牌和產品。日本人有個觀念,你家裡有什麼好的東西應該跟眾人分享,而直至Kondo San離世後,我覺得是時候開展自己的事業了。
而直到現在,我不希望品牌有太強的國別意味,因此我直接以自己名字命名,同時也與我妻子名字進行融合,最終把品牌名字定為Robert Koda,也就是你現在看到的機器的名字。
問:能否介紹一下你本次帶來的全新K-160後級放大器?
答:本次帶來的放大器型號為K-160,如果追溯研發的起始,可能是2000年時,離現在接近20年了,但是十年前推出了標杆性傑作K-70,那時我還在學習如何把技術和工藝都集中到K-70中,但也證明K-70再度提升已經碰到了難題,針對此我開始關注K-70的薄弱環節進行升級和改進,面臨的是兩個難題,一個是電子管和增益級,這是我當時有把握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另一個則是最高效能只有25%。要達到70W純甲類的輸出,機器的尺寸就相應加大,於是我打算再設計一台比K-70更大的機型,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功率加大,聲音未必會更好。而電源方面,當增加尺寸下電源也得相應加大,而機箱中的空間也被大大佔用,面對即將成功,你必須找到方法去解決。面對上述等比例式的加大設計,我發現並不是辦法,只能另找某種方法去解決上述問題——在保證音質的前提下適當加大功率,實際上面對的困難都預期的要難。大概在3-4年前,我發現了一個方式,用最好的純甲類單端線路結合最好的純甲類推挽線路的概念去實現,這種方式能實現功率的翻番,同時體積也只有實際上一半的大小。最後所實現的放大器,有着「越線性,越準確」的特點。
問:K-160如何實現更大功率表現?
答:第一種方法屬於我們第一個概念,提高高功率輸出,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解決方法,但也意味着它會產生更多的熱量,所以你首先要關注功放管的穩定性。針對熱量管理,關鍵是要實現最有效的散熱設計。其次是實現被動式散熱設計,K-70就是採用被動式散熱設計,這意味着所有這些東西都在外面,並依靠自然的散熱實現熱量管理,儘管使用低速風扇是被動散熱的三倍效能。
第二部分,我們使用了很多電晶體進行放大,舉個例子,K-70使用了32個大型的電晶體,運行也很穩定,但是在K-160上,我們實際上把它們數量減少到24枚,因為在管理上會更好,而且效率更提高了一倍。當你同樣以25%的效能實現功率輸出時,放大器更加經濟,實際上幾乎400-500W。
問:K-160以電晶體式設計,是否意味着電晶體比電子管更佔優?
答:K-70和K-160幾乎是使用電晶體輸出級,但不像K-70,我們採用電晶體作為增益級。在K-70推出的10年前,我們就在其電子管級上盡最大努力使用最好組件,這是真的非常好。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瓶頸,對K-70最終的表現有着一定的限制,為此我開始了比以往更深入的研究。我買了很多不同種類的電路,但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發現實際上除了諧波失真和有限的帶寬外,還有其他問題,以及所有典型的技術。儘管電子管聽着好聽,但依然有一些內在的問題。當我們開發K-10和K-15時,當然是完全電晶體的,這已經成為了我們一種方式,也是當今發展應用最廣泛的類型,針對K-160,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將會繼續發展,在保留電子管特有的模擬音色下彌補電子管缺少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