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關於線材的爭吵,從來都沒停止過,我一直以來,都是相信線材,但因為能力不夠,才疏學淺在沒有辦法舉證的情況下,從來不參與討論,因為一個東西如果無法舉證,特別是每個人都能得到驗證的那種舉證,那最後的結果就是誰也不服誰。所以在文章的最後,一定要舉證,並且戴上不太差的耳機,稍微有點聽音經驗的人(或小白)一定能聽出兩段視頻的區別。
有個朋友的視聽室在線材方面十分注重(各個方面都十分注重),所以關於線材的事,從這個案例來說起,應該比較有辯證意義,最後有補充兩組另外的空間的,其它不變的情況下,只換線,並用Sony D100錄下兩段聲音,並且通過了內測,確實有足夠高的保真度,能明顯聽出兩個差別,分享出來給大家作AB對比。
先從一些聲學和空間的基礎說起吧,項目持續了2年左右,原來用的Hi-Fi揚聲器為漢聲單10英寸的小落地。為了找一個比較理想的空間,之前下手的是租一個廠房來搞,但幾個月後又退掉了,直接改買了一個樓,為了得到一個10.5×7.2×4.4米的聽音室。這個樓加起來這樣的房間應該超過20個,還是比較大手筆了。接下來,還是先從聲學、外觀這些作一些陳述,最後再來一組線材變化的AB視頻對比,確定讓每個人能聽到區別:
幾個月過去了,有壇友較為科學全面的提出了小空間聲學調試驗收的參考規範,就如同N多年前我們是唯一堅持每個案例發實測指標一樣,現在依然我們是作為商家唯一支持和響應的,推動的太少,也不是好事。
·HIFI部分器材:
音箱:Hansen- the emperor ;
後級:貴豐-梅菲斯特立體聲;
前級:詩醉gat2;
播放源:媒體服務器-西班牙aria;
解碼器:意大利canever;
喇叭線:syner-research 次旗艦
信號線:加拿大teo液體金屬線
看完器材,再聽一下聲音吧,錄音為蘋果SE+舒爾MV88話筒,除了低頻45Hz以下衰減嚴重,以上部分還是失真度比較小的,當中一共有8段。
(測試視頻鏈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6975218)
在萬千發燒友的期待下,終於有論壇燒友整理出了一個我們認為值得參考和討論的私家影院聲學調試驗收參考標準,反正我們多年也是一直在堅持按標準走正道,所以新參考規範出來,我們會堅持全力支持標準落地(目前也是唯一支持的商家)。
第一項:噪音大概為RC35吧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範來,比較安靜,應該評級為1級。
第二項:早期反射聲——能量時間曲線ETC消散圖
40毫秒衰減25dB以上,曲線總體下滑,密度均勻。
第三項:低頻衰減時間
本空間實測:EQ有限手動干預後,22HZ與59Hz經過300毫秒從90DB衰減到69dB,衰減量21dB。
第四項:中高頻衰減時間
混響時間國際6個倍頻125HZ到4kHz,RT60從0.45秒到0.55秒,達到0.5秒正負0.05秒(高於壇友推崇的國外公司從250Hz到4KHz的中高頻5個倍頻段混響時間標準,我們多一個125Hz低頻段混響時間標準,貼合國家CMA認證機構檢測的標準)。設計時按PMI(THX和HAA認證的混響時間標準引用引標準)及國際電聯ITU-R BS.1116-1綜合考慮側重HIFI,標準RT60設計值為0.45秒。
第五項:全頻響應
各聲道通過HDMI的ASIO信號進入測試,藍色為低音炮頻響,其它為各聲道頻響,頻響一致性比較高。
第六項:各聲道電平
主箱為漢森雙10,單獨後級。前級設為直通模式,中置和8隻環繞為普樂之聲,加上有後級放大我們調試採取的是以聲音最小的那個聲道為準,其它聲道減小到一致,來避免因為單獨增加某個聲道電平,導致超負荷失真燒機的情況發生。
篇幅所限,餘下標準未能盡錄,敬請密切留意下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