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 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智能手机,作为每个现代人必备的通讯工具,经历了多个阶段发展,在外形上也一直有着不同的变化,从折叠到滑盖,再到现代的触屏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而最近,三星和华为更是各自发布了业内期盼已久的折叠屏手机,虽然未来智能设备的显示技术将会如何发展,现在尚未清楚,但是,折叠屏或许是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

回到手机“大屏幕时代的源头”——2007年的6月29日,第一台iPhone出现。这台手机的出现让人们了解到智能手机的创新方向,时至今日,全触屏手机仍是手机设计的最主流方向。不但如此,第一代iPhone在当时既拥有传统通话功能又能做到类似当时电脑一样上网,引起了业内的震惊。

当然不仅仅是这两项,第一代iPhone甚至颠覆了以往的设计:移除实体键盘、机身的轻量化等等。直至今日,影响重大。

而如今,折叠屏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智能手机形态将迎来再次变化?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测。

实现原理

能够折叠的屏幕,不得不说打破了我们的常规思维。在我们的印象中,手机的显示屏都是坚硬的,不要说大幅度的弯曲,就连极小幅度的弯曲都对会对屏幕造成难以修复的创伤。同时,折叠屏手机由于屏幕弯折,本就不充裕的内部空间只能被压缩,加上厚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设计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出现的可折叠显示屏是柔性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升级版,在柔性OLED的基础上,可折叠屏幕进一步将原本刚性的保护玻璃变成了可弯折的柔性材料。柔性OLED和刚性OLED主要的区别在于基板和封装上。刚性OLED主要使用玻璃作为基板和封装材料,而柔性OLED的基板和封装材料则采用了柔性材料。

为了达到可折叠效果,可折叠屏幕的盖板目前采用高分子薄膜实现。除了柔韧性,这层薄膜需要做到低厚度、高硬度、耐高温及高透光等特性。低厚度、高硬度和高透光特性相对好理解,厚度大了,折起来也不方便,容易出褶子,硬度当然是重点,目前手机盖板玻璃,不管是大猩猩还是龙迹还是其他,耐刮擦都是特性之一,高透光也非常重要,为了保证显示效果,需要高透光率。

耐高温是出于加工考虑,加工高分子薄膜过程中可能会采用热喷涂、热蒸镀工艺。例如,三星的可折叠手机采用了CPI薄膜方案。CPI是英文缩写,全称是Colorless Polyimide,中文名叫做无色聚酰亚胺。这种材料具有耐高温(大于400℃),低热膨胀系数的特性。

折叠屏也分真假

何为折叠屏?真正意义上的折叠屏,更应该是一块柔性屏折叠后的产物,而不是两块屏幕(主副屏)的拼接。两块屏幕无论应用什么手段去设计,都无法掩盖拼接后中间那一道尴尬的缝隙。这样的折叠屏,仅仅是噱头而已。

但真正的折叠屏却不同,从本质上来说它的左右屏幕都是一体的。但它的显示方式会随着人们的使用而改变。折叠屏的概念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11年索尼就推出了搭载折叠屏的平板电脑Tablet P ,只是Tablet P的双屏幕是向内折叠。

Sony Tablet P

随后的几年,京瓷、NEC等日本厂商也陆续推出过折叠屏产品,与Tablet P 相比,后续的这些手机产品整体感都有所欠缺。当然,当时推出的“折叠屏”碍于技术问题往往会出现收合过厚,握持麻烦甚至是缺乏整体感之类的问题。

噱头与实用性?哪一个更高

由于折叠屏手机实体刚刚出现,单纯看到“能够折叠的屏幕”这些字眼,就足以引人注目。其外观极高的辨识度以及新颖的使用方式再次颠覆了我们对手机的印象。

目前出现的屏幕折叠方法主要为内折,外折、外向双折以及上下对折几种折法,其主要作用无非是减少因屏幕增大而带来的占用空间问题,在尽量维持原有携带体积的同时增强使用者使用体感。同时,对于以往出现在市场的手机来说,摔碰造成的碎屏问题不可避免,而由柔性OLED制作的折叠屏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

有留意三星Galaxy Fold发布会的数码爱好者都知道,在三星Galaxy Fold发布会上面有15分钟的时间为官方的场景展示。

视频内演示了折叠屏手机同时使用了Netflix、谷歌地图以及WhatsApp三个应用并在同一屏幕内分割显示,无疑向人们展示了折叠屏手机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因为屏幕大小的增加,手机也终于将多屏操作的功能应用到实际使用当中。

同时,对于更现实的问题,自拍是不少年轻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功能。对于喜欢分享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前后摄像头的拍摄往往让人感觉有所差距。而折叠屏能够完美地兼顾到实时预览以及高清图像的需求。

也有不少人认为,在折叠屏技术还没达到成熟之前不能贸然肯定或夸大它的作用。毕竟作为一个使用者,我们也必须考虑到一些现实的问题。

由双屏结合而成的大屏幕首先需要考虑到屏幕的交互性问题,即在屏幕展开以及屏幕折叠时手机界面的显示。同时,也要考虑到屏幕大小变化过程中系统切换的过程。此项要求开发者需要开发不同布局的应用以确保其在多种屏幕尺寸之间转化。

同时,多任务操作的时候也需要保证所有任务都是保持正常运行。否则,多屏显示的意义将不大。当以多任务展现大屏幕效率时,应当保证用户操作正常运行。如用户聊天时能否保持视频的正常播放,或者搜索时能否保证聊天的正常进行,这些还需要开发者进行多任务优化。

其它存在的如折叠屏的使用寿命、屏幕更换、手机电耗等的现实问题也需要技术的解决。但,对于折叠屏的创新意义,大家都无法否认。如观感更强、更易携带。

显示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直以来,手机屏幕尺寸的发展一直受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所左右:一是大屏带来的体验需求,二是便携性要求的小尺寸机身。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手机厂商们最开始在屏幕的纵横比上下功夫,主流手机屏幕从4:3过度到了16:9,之后厂商们开始打磨手机边框,在保证单手握持感的前提下,边框宽度缩到2mm以内,再然后,开始对机身的下巴和额头动刀。

就这样,在保持手机单手握持的前提下,主流手机屏幕尺寸从3.5英寸一路增加到了6.4英寸。然而,在传统的手机形态下,其屏幕尺寸增长空间已经很小了,再把边框做窄一点,或者把下巴做小一点,其对于屏幕尺寸提升的意义已经不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折叠屏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

但折叠屏的厚度、重量、续航等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现在,没有人会再带上“大砖头”外出。对于目前的折叠屏设计来说,让折叠屏成为一种成熟的生产以及使用状态还有很长的路。

充满荆棘的道路

机器总是设计出来被人使用的,折叠屏手机也一样。在内容为主的当代,手机App能否在短期内适配折叠屏手机才是最为关键的。现在的很多手机App都能够在平板电脑上使用,但是很多手机App在平板电脑上只不过是简单粗暴的拉大显示,而并没有对其做专门优化。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适配性很差,显示效果也不佳。

因此,折叠屏手机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屏幕变大了一点”,更重要的是手机软件的升级。例如,苹果的全面屏手势操作、亚马逊语音操作等,从按键到触屏、从显示到体感,都要有相关的整套服务,这才能体现出折叠屏手机独有的魅力。

不但如此,由于近年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人们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持续减少,折叠屏的出现有可能会成为带动消费的新转机。

与消费产品的距离很远

从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到,应用新技术产品的量产,其中所花费的时间很长。我们今天看到的折叠屏是从柔性显示屏进化而来,施乐最先在1974年提出了柔性显示屏的概念。

这种可以像纸一样弯曲,又能直接显示图像的材料一直都很吸引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从实验室走出,因为要将屏幕材料变得更薄更轻,还要保持其功率和耐用度,甚至是显示出丰富色彩,如此复杂的要求对于量产来说并不容易。而折叠屏手机的“概念噱头”也不是本年才提出来的。

现实情况是:受限于高昂的生产成本,折叠屏产物的售价也是居高不下,而这,也导致了折叠手机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普及到大众。就像今年来备受关注的5G网络,不论款新手机有多创新,技术有多先进,要让一定数量级的用户体验到折叠手机和5G科技,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