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黃金時代的古典音樂家,都不太喜歡錄音。有些音樂家認為,錄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罐裝食品,似乎只有在現場演奏,音樂家們的原力才能施展開來。著名的德國指揮旺德(Günter Wand)他說:「音樂就像是生命,謊言便是萬惡之源。所以他晚年的錄音大多是現場的錄音,也很少重錄,更不要提切利比達奇,他本身就拒絕錄音,畢竟偉大的西方音樂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能夠承載的多種演繹的可能性,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旦錄音成型了,就似乎有種被「蓋棺定論」的感覺。有沒有在錄音室里「營養不良」、畏手畏腳,到了現場就大展身手的音樂家?小弟還真能列舉幾個:比如說著名鋼琴家Shura Cherkassky ,他在現場的演繹似乎都比錄音室要精彩不少。有些音樂家在錄音室里甚至產生過不合:著名的指揮家、作曲家伯恩斯坦與另外一位鋼琴家普萊西亞合作錄製舒曼鋼琴協奏曲,鋼琴家認為他們之間沒有溝通好,俗話說:就是兩股原力/真氣,無法彙集,勁兒沒法往一處使。
所以指揮伴奏協奏曲,也不是那麼隨隨便便的簡單勞動,錄音完成後無論怎麼說服他都不願意出版,但唱片不出版,唱片公司沒錢掙啊,畢竟錄好了,也有成本在啊!據說鋼琴家還自掏腰包,付了一筆費用,反正就是:錢我可以給,但是這個錄音不能讓公眾聽到。著名的大提琴家、指揮家羅斯特羅波維奇說:在錄音的時候,不能有太多的維生素、個性表現,並且瞬間的火花綻放都消逝得無影無蹤。所以羅斯特羅波維奇自己的有些曲目,錄過了覺得沒意思,甚至於像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這種大提琴家必備的「功課」,他覺得自己沒把握拉得比別人好,所以說:只要杜普蕾這一個錄音就夠了(BBC其實留有他的現場錄音)。
羅斯特羅波維奇也不能說錄音少,畢竟他還玩指揮,甚至還彈鋼琴(給夫人)伴奏,但在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這座高峰作品上,他可就輸給另一位大提琴巨匠:斯塔克了。羅斯特羅波維奇年輕的時候倒是有些零散的錄音,或者現場錄音,但他自己認可的,像我們之前所說的「蓋棺定論」版的,只有EMI版本了,而斯塔克竟然錄製了五個版本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全集!雖然是同行,但羅斯特羅波維奇與斯塔克的關係也不錯,可能發現對方的原力值都不低。在斯塔克75歲大壽音樂會上,還是由羅斯特羅波維奇指揮樂團給斯塔克伴奏的呢!可以說是英雄惜惜相惜。
而眼前天龍的這張Hi-Fi大提琴專輯,可以看作對於斯塔克大師琴聲的一點點初步認識:曲目討巧,錄音逼真。先說說曲目討巧,這張碟十多首小品,都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甜品點心,包括聖桑的天鵝、舒伯特的音樂瞬間,法雅的火祭之舞等等,可以說是雅俗共賞啦!
咱們不但能聽到斯塔克的美妙的琴聲,裏面的不少曲子也是有炫技的部分,要知道斯塔克可是一位大提琴技術宗師,他發展了不少大提琴演奏的技巧,而且樂於分享,晚年他是桃李滿天下的。大提琴獨奏曲目寶庫中,有一首斯塔克老鄉柯達伊所作的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其技巧之艱深,對大提琴家的演奏技巧提出了全方位的難題,在斯塔克那個年代,能把這首作品拿下的大提琴家,除了斯塔克以外,也不會超過五隻手指了。
再者說說這個錄音逼真,該專輯錄製於70年代末,其實這個時候,正是斯塔克最成熟,最自由的時期,68年他在水星Mercury廠牌錄製了非常著名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可以說是他五次演奏巴赫中,在藝術構思和技巧發揮上最平衡的一個版本。
估計斯塔克自己也相當滿意,不然他也不會在2008年發行復刻黑膠版的時候,還弄了200套簽名特別版,斯塔克那時候已經屬於歸隱修仙的狀態。了解斯塔克的朋友肯定知道,斯塔克在EMI、飛利浦、水星、RCA都有錄音,但要數一數靚聲的小品錄音,可能只有在天龍廠牌的安可小品集了,這張錄音也不會被打包進斯塔克的錄音大包子里。
很多人會發現,很多音樂家都特別喜歡日本巡演,據說日本人接待音樂家的規格相當高,大師們都被伺候好了,被他們對古典音樂的狂熱所感染,自然而然就願意錄音,而且那時候日本的錄音設備也挺發達,比如說天龍廠牌當年引以為傲的PCM數碼錄音技術。大師演繹配上頂尖錄音,真正名副其實的Hi-Fi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