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輕音樂的初啼——《海之詩》

海洋這個意象,在藝術世界裏很有趣的現象:人類以前總說要征服自然,甚至還說什麼改造自然的大話。但可以這麼說,到現在為止,我們人類仍然難以征服海洋,我們現在連大海的秘密都沒摸透呢!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們在水裡生存,以至於我們在對自身生存攸關的問題時,很少能想到海洋,君不見很多時候的咱們對末日的想像,大多都是從海洋開始的。

由此也產生了很多相關的藝術作品——大多數都是災難片:什麼《2012》、《後天》、《未來水世界》、《泰坦尼克號》也算,電影藝術里的大海,好像都是給人類帶來噩運的。少數幾部像《海底總動員》、或者《海王》這樣的片子,倒是多了幾分刺激和溫情。

海洋總是那麼令人恐懼嗎?也不是啦,要不然怎麼大家都嚮往住在海邊呢?

莫奈用一幅哈佛港晨景,讓印象派名聲大震,其實莫奈小時候就住在法國的港口城市,莫奈筆下的海洋,他極富個性,印象派的風格,使其不追求細緻的描繪,倒是多了幾分寫意。莫奈在給妻子的信中說到自己對大海的理解:「我每過一天對海的理解就更深一點。我狂熱地愛上了大海,但我也明白,要真正畫好大海,必須在每天的同一個時刻,在同一個地方觀察它,認識它的規律。」

是不是頗有齊白石畫蝦的意思?都說藝術是想通的,莫奈除了愛畫畫,喜歡日本的浮世繪,甚至還愛屋及烏,還愛種花草,特別熱愛日本的園林花藝。

很多人說印象派的畫家多多少少會受到浮世繪的影響,我不但這麼認為,我還認為甚至影響了這些畫家的音樂家朋友們,比如說莫奈的好哥們德彪西,除了他在鋼琴曲《版畫集》中隨處可見的東方神韻,他還特別喜歡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里》,他自己曾說:「我的海景更多可歸諸於畫室中的風景。」,為此他創作的交響詩《大海》,分為三個樂章,《在海上——從黎明到中午》、《波浪的遊戲》、《風和海的對話》,不光是大海的音樂,而且是加入了自己的幻想,為了寫好大海,德彪西運用了豐富的色彩和聲和配器技巧,令人印象深刻。

當年德彪西出版的交響樂總譜上直接就印着《葛飾北齋》這幅畫

隨著錄音技術的發展,大家就算沒有見過海,也犯不着去聽作曲家筆下的大海去想像真正的大海,要聽真正的海浪的聲音,聽聽錄音,看看視頻就可以。多年前大紅大紫的班得瑞,傳說他們專輯中的聲響,都是採集於歐洲的原始山野里,每當執行音樂製作時,他們會深居在阿爾卑斯山林中,堅持不摻雜一絲毫的人工混音,直到母帶完成!每一聲蟲聲、鳥鳴、花落流水,都是深入山林、湖泊的珍貴成果,而在走訪這些美麗的自然天堂,也帶給他們無限的靈感。

眼下這張日本著名輕音樂唱片《海之詩》同樣也是當年火爆一時的專輯。

有多火爆呢?據說當年咱們國內也沒多少人暴富到能買cd,但這個錄音的磁帶版本在國內流傳甚廣。當時很多許多賓館、商場都用它來做背景音樂,音響愛好者也把錄音中輕濤拍岸一段聲音的放音效果作為音響質量優劣的標準之一。

由於出色的選曲和音響效果,被香港《發燒音響》雜誌譽為自有錄音以來最成功的輕音樂錄音。1986年由日本JVC公司出版,後面又陸續推出了《海之詩II》還有《海之詩III》,可見這張專輯的當時的成功,日本正值泡沫經濟時期,繁榮的日本文化印象只能通過這樣的專輯去回味了。

要將錄音中十分真實波濤聲重放好,不是那麼容易,更別提裏面由Blue Seas Grand Orchestra(藍海管弦樂隊)演奏的美妙樂音,如今聽來,這些音樂仍然不覺得落伍,這裡的海,不再是電影里的驚濤駭浪,而且讓人心身舒展,家中夫人甚至說能不能SPA的時候拿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