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这个意象,在艺术世界里很有趣的现象:人类以前总说要征服自然,甚至还说什么改造自然的大话。但可以这么说,到现在为止,我们人类仍然难以征服海洋,我们现在连大海的秘密都没摸透呢!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在水里生存,以至于我们在对自身生存攸关的问题时,很少能想到海洋,君不见很多时候的咱们对末日的想象,大多都是从海洋开始的。
由此也产生了很多相关的艺术作品——大多数都是灾难片:什么《2012》、《后天》、《未来水世界》、《泰坦尼克号》也算,电影艺术里的大海,好像都是给人类带来噩运的。少数几部像《海底总动员》、或者《海王》这样的片子,倒是多了几分刺激和温情。
海洋总是那么令人恐惧吗?也不是啦,要不然怎么大家都向往住在海边呢?
莫奈用一幅哈佛港晨景,让印象派名声大震,其实莫奈小时候就住在法国的港口城市,莫奈笔下的海洋,他极富个性,印象派的风格,使其不追求细致的描绘,倒是多了几分写意。莫奈在给妻子的信中说到自己对大海的理解:“我每过一天对海的理解就更深一点。我狂热地爱上了大海,但我也明白,要真正画好大海,必须在每天的同一个时刻,在同一个地方观察它,认识它的规律。”
是不是颇有齐白石画虾的意思?都说艺术是想通的,莫奈除了爱画画,喜欢日本的浮世绘,甚至还爱屋及乌,还爱种花草,特别热爱日本的园林花艺。
很多人说印象派的画家多多少少会受到浮世绘的影响,我不但这么认为,我还认为甚至影响了这些画家的音乐家朋友们,比如说莫奈的好哥们德彪西,除了他在钢琴曲《版画集》中随处可见的东方神韵,他还特别喜欢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他自己曾说:“我的海景更多可归诸于画室中的风景。”,为此他创作的交响诗《大海》,分为三个乐章,《在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波浪的游戏》、《风和海的对话》,不光是大海的音乐,而且是加入了自己的幻想,为了写好大海,德彪西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声和配器技巧,令人印象深刻。
当年德彪西出版的交响乐总谱上直接就印着《葛饰北斋》这幅画
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大家就算没有见过海,也犯不着去听作曲家笔下的大海去想象真正的大海,要听真正的海浪的声音,听听录音,看看视频就可以。多年前大红大紫的班得瑞,传说他们专辑中的声响,都是采集于欧洲的原始山野里,每当执行音乐制作时,他们会深居在阿尔卑斯山林中,坚持不掺杂一丝毫的人工混音,直到母带完成!每一声虫声、鸟鸣、花落流水,都是深入山林、湖泊的珍贵成果,而在走访这些美丽的自然天堂,也带给他们无限的灵感。
眼下这张日本著名轻音乐唱片《海之诗》同样也是当年火爆一时的专辑。
有多火爆呢?据说当年咱们国内也没多少人暴富到能买cd,但这个录音的磁带版本在国内流传甚广。当时很多许多宾馆、商场都用它来做背景音乐,音响爱好者也把录音中轻涛拍岸一段声音的放音效果作为音响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
由于出色的选曲和音响效果,被香港《发烧音响》杂志誉为自有录音以来最成功的轻音乐录音。1986年由日本JVC公司出版,后面又陆续推出了《海之诗II》还有《海之诗III》,可见这张专辑的当时的成功,日本正值泡沫经济时期,繁荣的日本文化印象只能通过这样的专辑去回味了。
要将录音中十分真实波涛声重放好,不是那么容易,更别提里面由Blue Seas Grand Orchestra(蓝海管弦乐队)演奏的美妙乐音,如今听来,这些音乐仍然不觉得落伍,这里的海,不再是电影里的惊涛骇浪,而且让人心身舒展,家中夫人甚至说能不能SPA的时候拿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