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音樂廳(四) 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

奧古斯都 (Augustus) 廣場也是萊比錫一個重要的景點,廣場的一面是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 (Neues Gewandhaus),旁邊一面是萊比錫大學講堂大樓和中德廣播公司,音樂廳正對面則是歌劇院,而世界著名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就設在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 (Neues Gewandhaus),不過,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並不是像其他音樂廳一樣,從一開始就建立在這裡,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可以說是幾經波折。

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 | via Wiki

音樂廳自繁榮而生

萊比錫布商大廈誕生於1781年的德國,在十七世紀下半葉,萊比錫的音樂生活已經高度繁榮。作為商業交易最繁榮的城市之一,萊比錫的中產階級持續崛起,對音樂鑒賞的需求日漸提高,就在當時,萊比錫16位名不見經傳的商人聚首一處,成立了一個音樂協會,叫作「大音樂會」。

也因當時設施所限,於1744年,協會的管弦樂團只能在一家當地最負盛名的「三隻天鵝」(Drey Schwanen)的酒店大廳里舉辦首場音樂會,但是可以容納的音樂家不足20人,觀眾更是寥寥可數,優秀的樂團與觀眾都十分渴望一個真正的音樂廳出現在萊比錫。

從中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布匹、皮具、鹽貨、絲綢、香料的交易和議事都有固定的場所,但統一稱之為「布商大廈」。在德國的茨維考、布倫斯維克、萊比錫都有大型的布商大廈,其中萊比錫布商大廈三翼結構的建築佔地面積極大,裏面有布商工會的交易所以及議事大廳。

在1781年,萊比錫愛樂者協會向當地市政部門提出申請,租借大樓裏面的一個廳堂改建為音樂廳,同時組建長期駐場演出的職業化樂團,從此之後這支樂團將音樂會搬進了布商大廈的展廳,樂團也被命名為「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

via 網絡

事實上,萊比錫布商大廈並非布商會所獨佔,它的一樓其實是一個軍火儲備庫,音樂廳真正的產權所有人是軍火庫管理部門。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是「廳中廳」的結構,即是在大樓內部用木材搭建獨立的演奏空間。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建成之時已經達到可容納400人的座位數,樂隊人數則約為27人。

在建立之初,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就以其出色的音效和商業化的運營贏得聽眾和音樂家的尊重,第一代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比例適中,100英尺長,40英尺寬,角落圓潤,三面環繞着空曠的房間和走廊,這個樸實無華的音樂廳迅速成為歐洲最負盛名的音樂會場地之一,幾十年來一直是最偉大的藝術家舉辦音樂會的場所,特別是門德爾松的執棒、莫扎特的訪問等,讓音樂廳之名氣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via 網絡

在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演出過的作品首演多不勝數:包括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1811年11月的德國首演、舒伯特第九交響曲「偉大」1839年3月首次世界公演、舒曼第一交響曲「春天」1841年3月世界首演、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1845年3月世界首演、鋼琴家克拉拉·舒曼首場音樂會以及莫扎特在萊比錫唯一一次的演出都是在這個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中進行。

via 網絡

另選新址,更進一步

在歷史長河中,這個音樂廳被稱為「老萊比錫布商大廈」,在1835年到1847年門德爾松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總監的時代,音樂廳逐步崛起稱為歐洲最好的音樂廳之一,樂團人數擴充至50人,到1860年前後,到音樂廳的觀眾需求已經增加至六百多人,以至於音樂廳唯有改建部分走廊和通道增設座位,新增的位置由於視野受限,被戲稱為「雞窩」、「盲人收容所」。

1880年前後,老的萊比錫布商音樂廳仍在運營當中,上演的作品還是以貝多芬、門德爾松、舒曼、舒伯特為主,布魯克納、斯美塔那、理乍得德·斯特勞斯的作品均不曾在這裡上演,在後浪漫主義風行的年代,這簡直是無法想像。有人將原因歸咎於老音樂廳過分狹小,聲學環境已經不再適合現代大編製樂團的演出,於是,新萊比錫大廳應運而生,權屬不再是歸於市政部門,而是音樂廳與樂團的理事會。

via 網絡

新萊比錫音樂廳的設計師是馬丁·格羅庇烏斯,而他就是包豪斯建築學派之父瓦爾特·格羅庇烏斯的叔公。馬丁·格羅庇烏斯還原老音樂廳的部分設計風格,同時引入更新的建築元素,新萊比錫布商音樂廳呈長方形,四角呈圓弧形,設有一層包廂,巨大的天頂嵌入裝飾繁複,層層鎏金的藻井。這個音樂廳二層廂座設計和管風琴放置的風格,很容易令人想起維也納的金色大廳,樂團同樣是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

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比起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自然歷史更悠久些,其成立於1743年,比柏林愛樂足足早了139年,史上眾多著名音樂家都與該團淵源深厚,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可以說是兩德統一前東德最好的樂團,統一後則與柏林愛樂並列德國兩大頂級樂團。新萊比錫音樂大廳建成之後,在這裡演出過的音樂家與作曲家多不勝數,布魯克納演奏過這裡的管風琴、欣德米特演奏過中提琴、斯特拉文斯基彈奏過鋼琴,而格里格、柴可夫斯基、理乍得德·斯特勞斯則在指揮台上揮舞過手中的指揮棒。

via 網絡

對於樂團而言,新的音樂廳也帶來新的挑戰。

據文獻記載,樂團用了數年時間才從老音樂廳的聲響風格中走出,從而形成一種更溫厚、深沉的新的聲音,而這種聲音至今仍然可以從樂團的演出中聆聽到,此時,這個新萊比錫音樂大廳在歷史長河中可稱為第二代萊比錫音樂大廳,因為接下來屬於萊比錫音樂大廳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厄運正式開始。

via 網絡

在1936年,納粹政府以門德爾松的猶太血統不合時宜,將雕像推倒,隨後在1944年2月20日英國皇家空軍與美國空軍對萊比錫對聯合空襲中,新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與970名萊比錫市民的性命在熊熊烈焰中化為灰燼。這個巴赫工作過、瓦格納與門德爾松誕生的城市,從此步入前所未見的音樂寒冬。就這樣,第二代萊比錫大廳在二戰毀於炮火,遺迹保留到1968年坍塌為止。

via 網絡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直到在1947年才在萊比錫動物園附近勉強找到一個殘存的市政大廳進行日常的演出,樂團錄音基本上也是無常駐的地點,作為東德最優秀的樂團,這顯得十分的憋屈。於1970年,庫特·馬蘇爾上任樂團音樂總監之後,就積極推動東德政府興建一個新的音樂廳,埃里希·昂立克是庫特·馬蘇爾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他不僅確保了馬蘇爾穩坐19年的布商樂團總監,也同意為他建造東德有且僅有的唯一一個新音樂廳。

via 網絡

新的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1977年動工,選址於奧古斯圖廣場,正對萊比錫歌劇院,第三代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歷時57個月建成,於1981年10月8日啟用,當天正好是第一代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揭幕演出的紀念日。這座1981年重新建成漂亮的現代化音樂廳,每年夏天一到演出間隙,工匠們就會見縫插針,有時修修屋頂,有時擦擦管風琴。

via 網絡

然而,這幢建築物的最大弱點卻仍然是1981年的原始狀態: 不保溫!

據一張熱像儀照片顯示,900平方米的玻璃幕牆也是該市最大的能源浪費之一。即使在零下的溫度下,48個簡單的玻璃窗也會逸出8度以上的熱量(圖像上顯示紅色)。為此,市政府將向聯邦建設部遞交一份新的資金申請(180萬歐元),爭取在2020年夏天翻新玻璃幕牆。

via 網絡

最後

真正的歡樂是一件嚴肅的事——這句話是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一句流行了二百多年的座右銘。儘管代表萊比錫的這座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經過一次演變,還在戰爭期間遭到破壞,但如今依然屹立,並且不斷完善中,更是擁有優秀的管弦樂團,雖然傳承幾經波折,但終歸是堅持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