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真的是句经得起考验的话,很多人都凭借着年少的一首歌曲、一张专辑走红,我没有半点批评的意思,《阿姐鼓》捧红了朱哲琴,她自己也这么说:24岁,我的唱片就全世界发行了,《阿姐鼓》就是把我自己赌进去。人生难得几回搏?
据说当年朱哲琴就是自己买下了《阿姐鼓》的海外版权,才得以让这张至今如雷贯耳的专辑全球发行。
《阿姐鼓》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唱片,或许是中国音乐史上版本最多的一张唱片了,这么说朱哲琴是赌对了!
很多人称《阿姐鼓》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有影响的一张中国唱片,有人会提及当年的《梁祝·黄河》,但相比之下,《阿姐鼓》200万的唱片销量不能不让人竖起大拇指!
《阿姐鼓》其中一版的专辑封面中紫红色的袍子和歌词中反复出现的真言,这些就如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反复出现的茉莉花民谣、皇宫大臣一样,都是非常吸引外国人的文化符号,也算是成功的营销手法。这一点,仍然是现在的唱片公司值得学习之处。
华语金曲奖30年经典评选获奖名单30年30张专辑中,《阿姐鼓》与其他29张流行音乐专辑相比下显得很突兀,这种音乐,就像一座孤峰,要严格划分的话,《阿姐鼓》并不是什么流行音乐,应该属于新世纪音乐的。
但朱哲琴的《阿姐鼓》引领了一波西藏热,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除了汉文化,西藏文化也非常吸引人,朱哲琴为了这张专辑,去了西藏采风,她自己也说:那种文化,在全民物质化的年代,是讲精神的。我们通过这样的一方水土,通过这种生存态度,人和自然的态度,对生命的态度,对精神世界的态度,来重新看我们自己,你才看到我们走了多远。
这张碟也捧红了作曲家何训田,要知道中国作曲家要成名都挺不容易的,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其实很多时候反倒是一些俗称的“活儿”,容易让自己成名。
如谭盾老师,没有去弄一个叫《卧虎藏龙》的电影配乐,估计认识他的人会少一半,其实很少人知道,《卧虎藏龙》配乐太赶了,李安导演还催促过谭盾,可见电影配乐可以算是电影工业发行的最后一个环节。
当年鼎鼎大名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来到美国,好莱坞的大佬们都希望请他来弄电影配乐,毕竟这是写过轰动一时的《春之祭》的作曲家啊!可斯特拉文斯基一听说电影配乐实际上给予作曲家发挥的空间和时间都是非常紧迫的,马上就请辞了,毕竟他已经不差名声,更不差钱了。
对于何训田来说,他也是非常幸运的,刚好在录音和唱片行业的黄金年代,就已经造就了自己在乐坛的地位。
可以这么说,许多作曲家都利用宗教的象征作为灵感与挪用的来源,这里暂且不讨论阿姐鼓的故事,其实那个血淋淋的传说,与本张专辑无关,但其中神圣的象征确实有助于唤起灵性的天启,除了《阿姐鼓》,后面的另一张朱哲琴的专辑《央金玛》是西藏地域性的
日本作曲家喜多郎也给纪录片《丝绸之路》配乐,也算关于中国西部的,但缺少了点什么,可能是其中的宗教虔诚吧,虽然何老师自己说:“我做的音乐根本不属于任何音乐类型,准确地说,就叫何训田音乐。”但后面大家熟知的他的音乐作品,似乎很多都与宗教有关,比如在无锡梵宫演出的大型情景音乐诗剧《吉祥颂》,还有早于谭盾创作的《少林音乐大典》,庆祝雷峰塔重建的《雷锋夕照音乐大典》等等。
朱哲琴在录制这张专辑时,每首歌曲从头至尾原声演唱,没有经过任何剪辑混音,更由于她深沉情感的自由宣泄,何训田的音乐中大量采用西方电子合成器,还有吉他、二胡、弦乐、唢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何训田的哥哥何训友也有参与填词。
很多人拿本张专辑来跟《降州大鼓》比较,但很难想象这是1994年在上海录制完成的,毕竟那个年代我们的设备还不能跟世界主流的录音工业设备相比。
有些烧友曾表示,《阿姐鼓》我买来听一次就不敢播了,我的系统就是书架箱,根本播不出气势来,如果你看本张录音的频谱,会发现在20Hz左右频段有极强的能量分布,有些音箱根本就达不到这个标准,除了低频,本张专辑人声的合唱也是一种考验,在好的系统上,这张录音真的会裤脚生风,完全可以向同好耀武扬威啦。
如果买过头版的朋友,肯定还记得当年这张专辑的价格起码都要200以上,后面推出的SACD版更是难以寻觅,现在推出的25周年HQCDII版,取HQCD和AQCD之所长,材料面层是用的紫银合金,底层(信息层)用的是聚碳酸脂(通俗的讲就是液晶显示屏材料),如果买过HQCDII的朋友,肯定还会注意到HQCDII的盘面基本上是没有印刷任何字样的。
经验告诉我们,普通CD盘面上用于印刷字样信息的颜料,对于重播的音质都会有巨大影响,但如果CD盘面不印刷也不行啊!
所以HQCDII在盘面的细节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基板上在只在盘面的内圈和外圈上印字,对于信息的区域,就不印刷任何颜料。
现在人民币贬值,用当年差不多的价格,可以买这么高端材质的《阿姐鼓》,真的可以听过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