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視聽空間的最佳混響時間

近些年來,廣大影音發燒友對提升視聽效果的關注面不再局限於設備均衡、電源處理、線材搭配和擺位避震,逐漸關注到空間聲學對聲音的疊加染色。

關於聽音室、視聽室混響時間的話題,一直是發燒友玩家圈爭執話題,基本統計大概有如下三種:

1.空間混響最佳0.2-0.4秒?

2.Hi-Fi空間混響要長,0.6秒以上為佳?

3.空間不要混響時間,直接搞成全消聲室或半消聲室?

以往的文章來說,一般都會先從混響公式說起,一來就枯燥和老套,同時陷入了教條主義。今天我們換個思路來分析——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我們先從唱片工業和電影工業這個源頭來闡述我們Hi-Fi和AV的正確打開的姿勢,個人認為這是比較正確的。

 

我們先從以下幾點關於唱片和電影工業來作客觀透析:

1.全世界來說,中國的GYJ26-86、美國THX和HAA認證培訓取自PMI、然後還有國際電聯ITU-R BS.1116-1等標準都有準確的界定:錄播室必須具備一定量的混響時間,並且這個混響時間一定是與空間容積掛鈎,並隨容積一起增減。

2.錄音師在編輯唱片或電影音頻文件時,是在這個符合各國混響時間標準的錄播室里通過監聽音箱作電聲回放,聲波一直疊加此空間的聲學混響聲學特性的情況下,通過人肉耳和結合儀器,加上經驗來編輯修飾製作唱片母帶和大片音效。

並不是像音箱廠或科研機構的半消聲室(中高頻無混響時間)或全消聲室(容積很大,6面全吸聲,模擬大自然中的無反射自由聲場)里來做測量測試或科研。

 

3.錄製原文件,AV不用多說,必然全是來源於現實(例如爆炸、碰撞、金屬、揮舞等各種真實音效)但誇張於現實(拳拳到肉,現實中可不會打得那麼震顫)。

然後重點說一下Hi-Fi交響樂錄製,先說一下Hi-Fi交響樂幾種錄音方式:同期兩軌錄音、分期多軌錄音、同期多軌錄音。

 

上面我們簡述了唱片和電業工業音頻的製作,接下來我們就應該討論一下該以什麼樣的正確姿勢去「解鎖」再現這些優美的作品。從上面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知道錄音師在製作唱片時:

1、是通過監聽音箱回放,人肉耳朵加上儀器輔助

2、空間不是消聲室,而是按各種標準體系具備一定混響時間,所有聲音都是疊加此空間聲學特性的。

那我們是否應該儘可能的去貼近還原錄音師的情境?本底噪音要低夠安靜?空間擴散均勻頻響平直?空間混響時間達到此容積的最佳?

方方面面的問題很多,我們先還是以最關鍵的混響時間來作些分析,都知道THX建議片視聽室的混響時間大概是0.3秒

THX作為視聽室一個比較科普級的全球規範教材,其實對混響時間是比較寬泛的一個界定,而THX的教材中關於聲學的部分卻是引於用更為高級和苛刻的美國PMI錄播室設計標準。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PMI更為苛刻的標準,PMI以空間的容積提出的更精細的混響時間要求來計算每個空間的混響時間,每個空間不同,混響時間的範圍和最佳混響時間亦當不同。而不是一刀切。以一個220立方容積的空間為例:建議混響時間為0.33到0.45秒,最佳混響時間0.39秒

此空間投入使用狀態時的清華大學國際互認資質檢測報告:整個空間4個點抽測,所有點,所有頻段混響時間為0.33秒到0.43秒之間,達到0.38秒正負50毫秒。

為什麼說這是符合科學的嚴格混響時間計算辦法呢?

我要再舉一些例子,例如有些10平以內的小小視聽室,剛做完硬裝處理完牆面吊頂時的混響時間就在1秒以下,如果放一個3人位布沙發、5-6平地毯,一個簾幕,那混響時間一般都在0.4秒以下了,如果要按一些玩家的說法,混響時間0.6秒,那無論如何也是達不到的,裸奔進去也不行的。

剛說了10平小小空間,接下來來個大的,四川省電視台30000立方演播廳。

實測國際6個倍頻125-4KHZ混響時間0.73秒到0.92秒,如果作聲學逆推算,6個面都是至少吸聲係數在0.6以上的強吸收。即便如此強的吸收,混響時間依然可觀。但是實際上的主觀體驗就和在混響時間0.3秒左右小房間相當,如果有朋友去過電視台的錄播大庭就會明白。

最後,希望本文對廣大影音愛好者系統的認識空間混響時間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