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笔者为大家介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皆为最经典也可以说是最能被主流认可的鞋盒式设计。(上期回顾 视野丨看看世界著名的音乐厅)不过,鞋盒式音乐厅远不止这两个经典的例子,下面要介绍的波士顿交响乐大厅便是其中一个音质当属世界前列的音乐厅。
波士顿交响乐大厅
若是要介绍世界上音质最好的鞋盒式音乐厅,自然少不了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内的波士顿交响大厅。波士顿交响大厅以莱比锡音乐厅为原型建造,而莱比锡音乐厅则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和维也纳金色大厅近似,波士顿交响大厅为狭长高挑的鞋盒式设计,当年由著名建筑事务所的McKim, Mead and White邀请哈佛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华莱士·克莱门特·萨宾来担任声学顾问,并以科学为准绳来打造。
波士顿交响大厅是最早运用声学原理设计的音乐厅之一,其于1900年10月15日落成,目前是波士顿交响乐团与波士顿通俗乐团的常驻演出地。如今在交响乐季时,波士顿交响大厅能容纳2625人;在流行乐季时容纳2371人;在举行宴会时能容纳800人。
波士顿交响大厅高61英尺,宽75英尺,从后墙到舞台前,足有125英尺长。为了使声音更集中,舞台墙面采用向内倾斜设计。地板采用纯木打造,其余主要材料则为砖、钢铁以及石膏,内部加以适度装饰以及浅进深的侧面包厢,可以避免消声和陷声。再加上大厅格子的平顶以及装有塑像的三个侧面,能让每个座位都获得极好的音响效果。
著名德国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把波士顿交响大厅与金色大厅比较时说,“对很多音乐来说,波士顿交响大厅甚至更好,因为它的混响时间略少一些。”
在1900年,波士顿交响大厅有一架的具备62个音拴以及近4000根音管的电琴键管风琴,由George S. Hutchings所制造,但在1940年后,这架Hutchings管风琴渐渐显得落伍,必须使用重量更轻、音调更清晰的管风琴来进行代替。于1949年,波士顿交响大厅将其替换为Aeolian-Skinner琴,并对原有Hutchings琴中60%的音管进行了修改和重新利用,在一个和声声部增加了600根新的音管。2003年时,经全面检查后,Aeolian-Skinner管风琴保留了底盘和大部分音管,包住了喇叭型簧管并在上面加上了主音管,并加入了一个新的独奏声部,重新修缮了管风琴室以实现更好的声音表现。这架Aeolian-Skinner管风琴由G. Donald Harrison设计并于1949年安装,一直服役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厅管风琴之一。
波士顿交响大厅的内饰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拥有16尊希腊和罗马塑像复制品排列在大厅的墙上,其中十尊为神话人物,六尊为历史人物,所有塑像都是用石膏制成,以表现波士顿作为广为人知的“美洲雅典”。这个设计为波士顿人威廉·图多尔首先提出。塑像的人物中,分别为法翁与婴孩巴克斯、持竖琴的阿波罗、赫库兰尼姆的女孩、跳舞的法翁、德摩斯梯尼、阿纳克里翁坐像、欧里庇得斯、凡尔赛的戴安娜、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休息的萨堤尔、亚马逊人、赫耳墨斯、雅典娜、索福克勒斯、阿纳克里翁立像、埃斯奇纳斯以及贝尔维德尔的阿波罗。大厅的舞台上镌刻着一名近代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名字——贝多芬,他是唯一一位所有理事一致同意、并把名字镌刻在波士顿交响大厅里的音乐家。
介绍波士顿交响大厅,则不得不提及其常驻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而提及到波士顿交响乐团,国人最熟悉的可能是原指挥小泽征尔。小泽征尔出生于中国沈阳,1973年成为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曾经在1979年率团访问中国,引起轰动。
小泽征尔的个人魅力给交响乐团极大促进,他使这个一直在法国和德国合奏模式之间摇摆不定的乐团增添了一层从未有过的晶莹透明的感觉,那种朝气蓬勃的流动感和明晰动人的音响,是乐团的强大传统与小泽征尔个人气质奇妙结合,其演奏充满高贵的气息,构成了这个乐团最迷人的风景。著名的建筑师贝聿铭也曾经这样描述过波士顿交响大厅:“我第一次听到西方音乐是在波士顿交响乐厅,那是美国最优秀的交响乐厅之一,当时我被贝多芬的交响乐深深地打动了。”
柏林爱乐音乐厅
以往都是鞋盒式设计占据着主流认可,甚至不少人认为只有鞋盒式音乐厅才能够得到最完美的音质,但1963年建成的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竟历史性地将这一种主流思想粉碎,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无论是崭新的音乐厅设计、声学设计以及最终的音响效果,都是它永远名留世界音乐厅历史的理由。
柏林爱乐音乐厅由德国建筑师Hans Scharoun于1956年始设计,并于1987年建成。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到来,让所有音乐家以及音乐爱好者心中都响起了一堆问号,但是当柏林爱乐音乐厅首场音乐会完美举行之后,其所达到的出色音响效果,瞬间消除了所有人心中的疑虑,柏林爱乐音乐厅以当时举世无双的新设计迅速闻名于世界,并成功开创了“山地葡萄园”式设计,随后世界上众多音乐厅纷纷效仿,包括我国以绝佳音质著称的星海音乐厅。众多山地葡萄园式设计的音乐厅陆续得到人们的认可,鞋盒式设计再也不是那唯一的完美,也让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历史性意义越发重大。
柏林爱乐音乐厅在当时,就像是音乐建筑中开天辟地的存在,空间形状复杂、路线曲折,但却把建筑创意与声学理论结合得天衣无缝。这样处理所形成的演奏厅,与历来所见完全不同,台阶式观众席正如有人所说是从莱茵河畔的葡萄园受到的启示。
这座音乐厅呈中心对称的八角形布局,舞台设计在大厅的中心,四周是自由伸展的不对称观众席。音乐厅的前厅安置在观众席正下方,由于观众台的底面如同一个“大锅底”,大厅共有2215个座位,其中有250个坐在乐队后面,坐在两侧者则各约300人,所有的听众距离舞台的距离均在30米以内。
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外形由其内部空间的形状决定,其周围墙体曲折多变;屋顶的形状由内部天幕造型的天花板决定,整个建筑虽然内外形体都并不规整,但这样的“不规整”却造就了柏林爱乐大厅优质的音效和独特的风格。根据不规则形体可以获得良好声音扩散的理论,柏林爱乐音乐厅其实建立了一个完全“随意”的不规则室形,同时借助于周围逐渐升起的听众席栏板和悬吊的巨大反射板,让听众获得了足够强的早期反射声。“不规则”恰恰造就了这座音乐厅独特的优质音效。
柏林爱乐音乐厅的音响设计由罗塔尔·克莱迈尔教授担任,为了更好的音质效果,多块锥形反射板被安置在乐队正上方直到靠两侧的地方,作为音响设计的基本构想,高频和中频混响时间宜控制在2秒,柏林爱乐音乐厅所取的正是这个值,墙和天棚的设计,主要是考虑高频和中频的混响而决定的。此后,“山地葡萄园”式设计成为音乐厅又一种经典样式。
除了开创性的音乐厅设计,首屈一指的音响效果以及建筑设计,当然还有世界顶级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助阵。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曲目范围十分广泛,不过对传统风格的作品更是得心应手,尤其是演奏德、奥作曲家的作品时更是几乎问鼎于世界。柏林爱乐乐团录制的大量唱片,其中以K.伯姆指挥的莫扎特交响乐全集以及发烧友们推崇备至的卡拉扬指挥之贝多芬交响乐全集最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