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洛克时期的西方,音乐主要在教堂呈现,或是宫廷和贵族的私人沙龙(Salon) 等场地演出,听众大多以欧洲的皇室贵族还有教会人员为主。
在十八世纪末,随着乐器的多样化,随着时间推进,也结合众多复杂的原因,不仅仅只有教堂音乐这种形式,而是歌剧、交响乐的逐渐走红,也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在海顿时期,音乐的演出便慢慢转移到较大型的公开场地。当时的演出场地, 主要分音乐厅和歌剧院两大类型。
音乐厅作为乐团和各种乐器的演奏场地,刚开始演奏厅主要是鞋盒形(Shoebox)。歌剧院除了演出歌剧外,也常作芭蕾舞的表演舞台, 主要是马蹄形 (或叫U形)。到了十九世纪下半期,音乐厅的建筑与声学已经有长足的进步,鞋盒形音乐厅所产生的“回响时间”约为1.5至2秒,从建筑声学的角度来看, 最为适合乐团演奏交响乐。至今仍保留的几个音响效果堪称完美的音乐厅, 如维也纳金色大厅 (2.05秒),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2秒)和波士顿交响乐大厅 (1.8秒) 均建于这个时期。
优秀的音乐厅,除了建筑声学的严谨之外,内部设计的精美以及能吸引到的世界著名交响演奏团,也是它如何成为世界优秀音乐厅的参考点。世界各地不同音乐厅建筑的内环境与各时期的音乐作品和它们代表的思想、感情和风格之间以及与相应时期的音乐厅建筑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一座建筑精美风格独特的音乐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下面便让笔者带大家感受与熟知一番,到底世界上有哪些举世闻名的音乐厅。
维也纳金色大厅
说到音乐厅,不得不说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了。金色大厅位于奥地利维也纳内城的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之中,该楼内有多个表演空间,其中面积最大的金色大厅(Großer Musikvereinssaal,或称:Goldener Saal)装修精美,音响效果出色,就是世界上最著名、音效最顶级的音乐厅之一。
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于1869年竣工。1863年,由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批准,使用建设戒指路的资金,在维也纳河附近为该协会建造一个音乐厅,建筑设计由新古典主义建筑师特奥费尔·翰森完成,音乐厅设计为一个大厅和一个小厅,分别供交响乐和室内乐使用。1870年1月6日,音乐厅正式起用,评论界对金色大厅之出色音响效果感到赞叹不已,很快便蜚声世界。音响效果的厉害,离不开它那鞋盒式的设计,金色大厅的设计,直到现在也是众多新音乐厅的重要参考。
在今天看来,“鞋盒”形状的音乐厅具有理想的比例,但是,金色大厅建造的年代尚未有成熟的建筑声学研究,建筑师特奥费尔·翰森的设计直到多年后才系统地得以科学解释。鞋盒式设计的基础上,天花板上的花格镶板以及数量众多的女神像柱等建筑元素进一步延长了混响时间,长达两秒。舞台木制地板下挖空的空间增强了声音的共振效果,悬于屋架的天花板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厅内的听众不论坐于远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样水准的音乐演奏。
奥古斯特·艾森门尔绘制了大厅天花板上的画作——阿波罗和九位缪斯女神,蔚蓝的背景色与金碧辉煌的大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音乐厅内的雕塑由弗兰茨·梅尔尼茨基创作。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维也纳音乐厅具有浓厚的文艺复兴风格,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精美的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华丽的水晶灯和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让人感受到巴洛克时期的无限风光。
大厅天花板上的画作:阿波罗和九位缪斯女神
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内有收藏馆,馆内分有两室,一间是展览,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另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还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
维也纳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金色大厅与维也纳爱乐之声相得益彰,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交相辉映。
金色大厅的声音流动性非常好,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同样世界首屈一指的维也纳交响乐团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金色大厅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常年演出地。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
除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之外,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同样是世界顶级的音乐厅。顾名思义,阿姆斯特丹音乐厅(荷兰语为Concertgebouw)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由于对建筑声学的高度重视,因此与波士顿交响乐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同被视为是世界上最佳的音乐厅。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也是鞋盒形,其建筑师为多尔夫·凡·亨特,其灵感来自于莱比锡布商大厦。1883年,音乐厅开始动工,音乐厅在1888年4月11日开幕,并举行一场有120位音乐家组成的交响乐团,以及500人制合唱团参与的音乐会,演出了瓦格纳、亨德尔、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如今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驻地交响乐团同样是世界著名乐团——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他们在1888年11月3日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名称在该厅首次演出。
在建造音乐厅的年代,声学竟然被视为某种“黑魔法”。设计者是根据在过去尚未了解的科学(即使在今日依旧没有完全了解)来绘制图纸。音乐厅完工之后,由于声学的表现未臻完美,还投入大量心力去微调听觉氛围。在之后的整修工程中,会特别去注意不要修改过去内部装潢所使用的素材。1980年代,在发现音乐厅正在缓慢下沉后,人们开始筹措资金以进行更新。音乐厅扩建工程由建筑师皮·德·布鲁因负责。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 大厅(Grote Zaal)有2037个座位,长44米,宽28米,高17米。无观众时的混响时间为2.8秒,有观众为2.2秒,非常适合马勒等浪漫乐派晚期的曲目。虽然这项特色让音乐厅十分不适合装麦克风演出,但1960年代先后有何许人合唱团与平克·佛洛伊德等团体在此开唱。除了交响乐,爵士乐、世界音乐和歌剧等也会在大厅演出。时至今天,每年约有900场音乐会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举行,观众超过800,000名,是世界上观众数第二多的音乐厅,仅次于观众数超过一百万的罗马音乐公园礼堂。音乐厅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年度由荷兰木管合奏团(Nederlands Blazers Ensemble)所担纲的新年音乐会。而大厅旁是一个较小的小厅(Kleine Zaal),场地呈现椭圆形。“小厅”长约20米,宽15米,有着478个座位,其空间非常适合室内乐和艺术歌曲的演出。
作为近代建筑,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总体风格典雅,外壁精雕细琢,内饰以白色为基础色调,饰以金色色调的装饰效果,显得细腻庄重而不失华丽大气。在阿姆斯特丹蓝天白云和绿草碧水的映衬下,显得悠然典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在其大厅和小厅墙壁上刻有许多著名作曲家的姓氏,其中大厅二层看台外沿所列作曲家曾在这里演出或所写作品于此首演,例如德国作曲家马勒,他曾在这个音乐厅指挥了自己所写的前五部交响曲。
“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而音乐厅就是凝聚音乐和建筑两门文化结晶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