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英國「Pink Floyd」從【The Wall】專輯開始,第一次聽到【The Wall】是在同學家裡。當時卡式錄音機內正播放着音樂,這些新錄音的Cassette帶,都是同學的哥哥每次從市區帶回來給他聽的。
突然音樂中夾雜着飛機俯衝聲音,嬰兒喊聲、直升機螺旋槳、路人叫嚷,緊接着節奏激蕩的兒童合唱,這一切都叫人亢奮及着迷!歌曲播放了十多二十分鐘還未完結?歌曲不是幾分鐘就一首嗎?這到底是什麼來頭呢?錄音帶上就只有用鉛筆寫上〝The Wall〞。
這疑問一直縈繞在心中,過了幾年後終於有機會把這張大碟拿到手上,封面設計就只有一幅白磚牆,實在太帥了!〔現在的封面在白牆上印着Pink Floyd The Wall的文字〕這原來是1979年11月已經發行的概念大碟,音樂類型屬於前衛迷幻的Progressive Rock、Art Rock。樂隊名字「Pink Floyd」他們來自英國,隊中兩位結他手David Gilmour及Roger Waters最為人認識。
【The Wall】講述戰爭對孩子們的創傷、主角父親葬身戰場,自小跟着母親雙依為命,性格因此變得孤僻內向。在學校又得不到老師的喜愛,同時被洗腦的倒模教育,壓榨到失去自我思想,心底內時常莽想能作出絕地反擊;長大後對於脆弱的婚姻關係及妻子的出軌行為,感到絕望沮喪、無能為力;人與人的疏離,做成大同世界的隔膜。因為每個人的心中,對這世界築起了一道圍牆,分別只是每道牆有多高有多厚。而作者Roger Waters 心中那道看不到盡頭的圍牆,就是在這種心態下牢固地蓋起來。
1982 年英國名導演Alan Parker與Roger Waters以【The Wall】大碟為藍本,開拍一部實驗電影【The Wall 迷牆】。這電影亦成為了MV的先驅者,當時把音樂結合影像來表現,在樂壇只屬萌芽階段。 好的歌曲永遠都經得起時間考驗,近年香港關於國民教育的爭議鬧得正熱,【The Wall】專輯內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II》,亦被網民用來諷刺有關當局。
關於「Pink Floyd」【The Wall】我聽過有兩個美麗的誤會:
1990年7月21日Roger Waters在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旁邊一塊在戰時稱為「No-man』s Land」的空地上,以【The Wall Live in Berlin】為題開了一場演唱會,同場參與演出的歌星樂隊有:Scorpions, Cyndi Lauper, Thomas Dolby, Sinead O』Connor, Bryan Adams等。目的是慶祝分隔東西德的柏林圍牆終於倒下,結束28年的冷戰,實現德國統一。而剛好【The Wall】專輯的內容十分貼題。
誤會一:【The Wall Live in Berlin】不是「Pink Floyd」的專屬演唱會,是有其他歌手參與的。
誤會二:【The Wall】不是為德國統一而創作,是「Pink Floyd」在79年已發行的作品!
【The Wall 迷牆】電影內《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II》的片段